1.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

第一,语言素养。结合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知识的形式,更多来自于语言表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副好口才。我着重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谈谈课堂上教师的语文素养。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的话语没有语文味,刻板,粗糙,不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可爱。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打动人心,无法让人有倾听的欲望,怎么能要求学生好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呢?老辈人形容教师,是“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因此,必须从细节做起,以语言为起点,抓好语文素养的提升。

课堂上的语文教师,既有运用课堂语言讲解的声音,也有面对教材书面语言朗读的声音……这都是语文的声音,都反应出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现在很多教师,包括我在内,基本的语言素养都需要提高。比如,朗读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讲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同时使学生身心得以的灌溉与滋养。其实,讲解也好,朗读也罢,身为语文老师,应当把每一节课当作自己语言素养修炼的课堂,将课堂上的每一处的讲解语、小结语、提示语都做精心地准备,将每一篇课文都当作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反复品读其中的滋味,熟读甚至成诵。于是,面对手中的语文教材,也许不要学生长篇大论地发言,或没完没了地质疑,慢慢的,也许你会以朗读的方式和学生对话、以交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慢慢地,你和学生的语感就这样涵养起来了——这也许是我们最简单可行的语文方式。

第二,语文素养。这的“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相关常识。不是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

比如面对一篇童话,语文教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童话,基于童话体裁应该如何教学。这正如美术中的素描课,老师的课堂要有素描课的特色,而不能用油画的方法来教学一样。童话课应该上出童话的味道;诗歌应该上出诗歌的感觉;散文要有散文的特色。而不是像大部分老师那样,所有的课文一律用“讲读”的方式来上。回顾我的教学,适应民间故事文体——《牛郎织女》的“聊”的教学形式,绝不会出现在,讲《秋天的怀念》那样文质兼美的散文的课堂上。选自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的教学,那对“小说三要素”的强调,也绝不会等同于《游园不值》中对“苍苔”、“柴扉”、“红杏”等诗歌意象的推敲。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来体会文本表达的特点,是需要教师深思和加强的。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说得上独具特色,不至于温温吞吞,任由别人冠以似是而非的评说。如果有一天,语文教师的课上到了别人不敢随便毫无依据地品头论足的时候,我想,我们就具备了语文的专业性。

第三,文学素养。文学,是语文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加强文学修养,除了要懂得语言的奥妙,能够欣赏语言,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学的魅力是更高要求。语文教师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情感与语言应该是丰沛富饶的土地,是充满引力与诱惑的“吸铁石”,是花样层出不穷、永远令人期待而又充满惊喜的魔盒。因为语文课堂,重要的媒介还是语言,这里还就语言来说文学性。理科教师常常被要求语言干净,这一点对语文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但我们不能忘记,语文教师的文学语言呢,除去判断与指令,同时还肩负着感染与熏陶的责任,除了教材,教师语言也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语文老师语言的丰沛、幽默、诗意,能化解学生日常学习中内心的焦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唐风余韵,流水淙淙,泉水叮咚,语文首先是美的,其次才是可感的,灵性的,温度的,湿润的。如此,学生才能在文学的语言中,获得语言的浸润与文化的陶冶。当学生从语文教育中获得享受的时候,学生就会自然的喜欢,甚至热爱。语文教师凭借文学的力量,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把这种幸福感弥散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总之,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不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都在润泽着儿童。这就好比树的长大。我们从未看见,根是怎么延伸出来的,然而,我们却惊喜地发现,树已茂密参天。这儿童的语言之树,就植根于教师文学的颐养之中。所以,课堂中教师的语言以及呈现方式,不在多少、不限形式,只要是说得精彩、讲得有味,就可以称之为语文的文学方式,就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表现。

2.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要求是:

(1)知识要求:

①学科知识:通识知识、专门知识等相关学科知识;

②课程开发知识:语文基础课程、校本课程等;

③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课程论与教学论。

(2) 能力要求:

①语文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

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能力;

③科学研究能力;

④自我反思与终身学习能力。

(3)工作方式要求:

①教师与教师、校长、专家的合作伙伴方式;

②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完善方式。

(4)教学策略要求:

①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要求“学语文”的策略;

②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策略;

③注重全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树立典型相结合的策略。

(5) 教学指导的要求:

①创设学习情境;

②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学习;

③增加学习实践;

④全面性和有针对性相结合。

(6) 教师角色的要求:

①由“知识的占有与固守者”转变为“终身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②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

③由课堂的“霸主”转变为平等对话的“首席”;

④ 由“知识贩子”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

⑤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

⑥由课程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⑦由“教教材”的“教书匠”转变到“用教材教”的“教育研究者”。

3.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基本学养和业务专长

语文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有较高专业素养的语文教师,才具备语文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师专业地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正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工作的自主权。”

⑦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条件,不能随意替代。“教师的发展首先是‘专业’发展,即教育理论与技能知识及经验的发展。”

⑧一个教师想要成为真正的师者,不但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教育教学的思想或理论,构建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不断反思,把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专业化发展。 1.专业化理念 教师专业化的实际是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才有所进展。

教师的专业化,其核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水平,按照目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必须既是高学历又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必须要求,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教师资格证书,还必须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学养。

但在一些地方,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是通过电大、函授及进修等方式获得了要求的学历,而实际水平距离所担负的教学要求差距还是不小的。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渗透,“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教育应通盘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打破职前职后相互独立的局面,实施一体化教育,使教师终身都能受到连贯的、一致的教育,强调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主动吸取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⑨语文教师尤其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要有专业进取精神,要有学有术,真正地具备专业胜任力。 2.专业化知识 语文教师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语文教师新的角色定位体现在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语文能力的训练者,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与学生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是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教的学科专业知识及相关的文化知识。

还要具备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它是促进教师把本体性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条件。此外,还要具有实践性知识,也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知识。

语文教师能够拥有专业知识以及精通所教学科,还要有成为优秀教师的个人目标,把专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构建一个与时俱进、高度统整而全面的自我概念,形成个人与专业的和谐关系。 3.专业化技能 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技能指“语文教师在完成语文课程和教学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工作时必须具备的一整套动作和智力操作系统。”

⑩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转变教育观念,同时需要扎实的教学技能。教师同医生、律师一样,是一种专门职业,这已是当今人们的共识,还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必须经过严格的、持续不断的专业训练和实践获得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职业。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有了扎实的语文能力,还必须具有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这种技能是通过语文备课、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学评价和语文教学研究以及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技能,在反思和自我发展中形成的,应该说这是教师的专长。“教学是一种专业活动,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专业发展的核心就是专长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专长的活动。”

{11}有了职业的专长未必就会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但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包括专业化教学技能的专业化水平才能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教育要求。 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 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表现形式,是由其思想决定的,教育教学行为所表现出的内容,是由其素质决定的。

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及其所拥有的教育智慧,表现在对教育和课程有着较为透彻的理解和领悟,懂得教学规律,深知学生学习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方法,展示高超的教学艺术,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力和活力。

1.课程理念 教师首先要做到对所教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有足够的认识。语文作为基础,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这是反映语文教学素养最重要的方面。

很难相信,一个没有学科理念和教育指导思想的人能做好教育工作。潘新和教授倡导语文教学素养的核心要素是语文教师的“精神能量”,“所谓的‘精神能量’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12}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要开放课堂,要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与学生共同发现和探究问题,相互启发和分享。真正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教材对话的平台,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作用于课堂,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2.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就教学本身而言,重点在于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程度,新课程提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语文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的成长承担本课程所能承担的最大限度的责任,并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优势,把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变成语言文字能力。从学习文字到学文章写文章,继而到学文学、文化,形成语文能力。

在。

4.结合教学实际说说,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了那些要求

语文课程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要求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主体,教师介入新课程之后将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课程决策开发以及研究能力的挑战。

一、语文新课程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究其实质而言,是标志着作为计划经济时代产物的语文指令性课程范式的即将终结和语文新课程的诞生。这无疑是语文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前教学大纲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

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

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突破无疑成为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语文课程标准改革,一改以往历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变动,总停留在语文学科这一层面上的做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出了课程改革应有的重点:课程地位有新高度;支撑课程有新理念;教育过程有新特点等等。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发人深思的难点:目标制订无梯度,实践操作高难度,师资培训加力度,教育评价换尺度;标准本身欠精度等等。

二、语文教师专业化 随着现在教育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等,特别是随着大量合格师资进入中小学校,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已经提上了教育部的议事日程,当然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学者说现在的教育理论不足以支撑教师专业化。

但作为教师应该有“提前量”。教师的专业化、特别是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应及早提上日程,现在就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理想而长远的目标,以此来激励广大语文教师的专业使命感。

时代要求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还要有精深的教育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同时还应有爱心,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现在提倡的校本科研、教师发展等都提出了发展教师的任务。

综合考虑,语文教师专业化应具备以下几点:(一) 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诗意的情怀、活跃的思维和流畅的表达”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知识之于教师的重要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面对这一要求,教师系统地补一些课程固然重要,但我们认为,结合教学实际,教师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知识更能解决教学之急需。应对当今知识的急剧膨胀,教师可能会一时对某个问题了解、掌握得不如学生。

泰然处之实不可取,博学多识当为上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尽管对新课程理念有了很高的认同感,但面对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上常觉得有些捉襟见肘,表现为讲解教材内容时平淡无奇,语言苍白,甚至于有的教师使用新教材仍沿用旧讲法,等等。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甚至感到匮乏。由此导致教师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差距。

课程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而知识是教学行为的基础,如同有了米才能考虑怎样做饭一样,有了必备的知识作为“资本”,教师才能进一步思考教学中将如何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二)掌握“对语文学科本质规律的把握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技能 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技能的获得需要有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

因为。语文知识有其自身的逻辑体系,该知识体系由若干知识群集(如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修辞知识等)组成,每个知识群集又包含着若干个知识点。

因此,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必须由浅人深,由简人繁,循序渐进;此外,语文技能也是由不同层级的子技能构成的,而子技能的获得是技能学习的前提条件。所以,语文技能的学习也必须由部分到整体,由低级到高级,逐步累积。

既然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那么,这也就意味着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应该由一系列的子目标构成,将这些子目标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特征加以排列,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确定不同侧重点的语文教学目标,所以语文教学目标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这些了然于胸。

才能较好地把握语文学科的规律,才能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得心应手。(三)具有“良好的语感、敏锐的感情触角和真诚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需要改革,这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而裹足不前;更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语感,丰富的情感,不能想象缺乏感情的老师,对人对事缺乏同情心的教师,能够驾驭古今中外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但是,我们又不能急于冒进,要结合旧教材,结合传统教学,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

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教材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语文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以及与其它学科、社会生活的联 系,这就对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挑战 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

5.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基本学养和业务专长

语文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有较高专业素养的语文教师,才具备语文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师专业地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正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工作的自主权。”

⑦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条件,不能随意替代。“教师的发展首先是‘专业’发展,即教育理论与技能知识及经验的发展。”

⑧一个教师想要成为真正的师者,不但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教育教学的思想或理论,构建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不断反思,把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专业化发展。 1.专业化理念 教师专业化的实际是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才有所进展。

教师的专业化,其核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水平,按照目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必须既是高学历又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必须要求,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教师资格证书,还必须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学养。

但在一些地方,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是通过电大、函授及进修等方式获得了要求的学历,而实际水平距离所担负的教学要求差距还是不小的。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渗透,“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教育应通盘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打破职前职后相互独立的局面,实施一体化教育,使教师终身都能受到连贯的、一致的教育,强调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主动吸取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⑨语文教师尤其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要有专业进取精神,要有学有术,真正地具备专业胜任力。 2.专业化知识 语文教师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语文教师新的角色定位体现在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语文能力的训练者,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与学生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是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教的学科专业知识及相关的文化知识。

还要具备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它是促进教师把本体性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条件。此外,还要具有实践性知识,也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知识。

语文教师能够拥有专业知识以及精通所教学科,还要有成为优秀教师的个人目标,把专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构建一个与时俱进、高度统整而全面的自我概念,形成个人与专业的和谐关系。 3.专业化技能 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技能指“语文教师在完成语文课程和教学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工作时必须具备的一整套动作和智力操作系统。”

⑩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转变教育观念,同时需要扎实的教学技能。教师同医生、律师一样,是一种专门职业,这已是当今人们的共识,还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必须经过严格的、持续不断的专业训练和实践获得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职业。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有了扎实的语文能力,还必须具有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这种技能是通过语文备课、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学评价和语文教学研究以及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技能,在反思和自我发展中形成的,应该说这是教师的专长。“教学是一种专业活动,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专业发展的核心就是专长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专长的活动。”

{11}有了职业的专长未必就会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但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包括专业化教学技能的专业化水平才能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教育要求。 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 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表现形式,是由其思想决定的,教育教学行为所表现出的内容,是由其素质决定的。

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及其所拥有的教育智慧,表现在对教育和课程有着较为透彻的理解和领悟,懂得教学规律,深知学生学习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方法,展示高超的教学艺术,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力和活力。

1.课程理念 教师首先要做到对所教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有足够的认识。语文作为基础,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这是反映语文教学素养最重要的方面。

很难相信,一个没有学科理念和教育指导思想的人能做好教育工作。潘新和教授倡导语文教学素养的核心要素是语文教师的“精神能量”,“所谓的‘精神能量’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12}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要开放课堂,要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与学生共同发现和探究问题,相互启发和分享。真正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教材对话的平台,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作用于课堂,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2.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就教学本身而言,重点在于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程度,新课程提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语文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的成长承担本课程所能承担的最大限度的责任,并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优势,把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变成语言文字能力。从学习文字到学文章写文章,继而到学文学、文化,形成语文能力。

在。

6.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什么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1.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2.良好的人品 3.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4.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二)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相关的知识 3.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4.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2.先进的教育理念 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 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①立足实践,面对现实②持续提升,崇尚先进③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7.语文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基本学养和业务专长

一、语文教师需要具备以下的基本学养和业务专长1、具有高尚的师德和社会责任感教师的道德是老师的灵魂。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仅要具备高深的学识,以足够的知识去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还必须以高尚的情操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去影响、教育学生,老师是首先的实践者与示范者。同时一个理想教师,他应该关注社会,积极正确引导学生,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和表率。

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今,随着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享乐主义成为一种潮流,学生的社会理想也渐渐泯灭。

因此教师在课堂里可以和学生讨论社会关注热点话题,以此唤起学生们的关注,激发学生的理想。常言道,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小学语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如诗歌、散文、小说、议论、童话等体裁,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文史知识,就很难把课讲好。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1、适当拥有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

2、了解一定的文学基本常识。3、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

4、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5、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

语文老师相当的文史知识和文学修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2、语文教师要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

很难想象,一位说话不清晰、吞吞吐吐、辞不达意的老师,能把教学搞好。特别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没有较好的口语交际能力,那是根本无法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是不合格的老师的。

尽管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能否在短期内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呢?以开设口语交际训练课的形式可以奏效。首先,这种教学的训练有助于我们一改过去在生活中盲目被动地学习口语交际的状况,借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等形式主动而有意识地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其次,这种教学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和掌握口语交际技能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后,还有助于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口语交际的技能和艺术。

由此,通过系统地、规范地训练为学生必备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3、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知识,还要有比较丰厚的自然科学知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甚至还必须了解一点高新科学技术,因为有这些都会在教学中用到。还有生理卫生、天文地理、民族风俗等方面的知识。

学科之间的联系越业越密切,如果一个老师仅仅只是懂得所谓的语文知识,那他的课是永远上不好的。4、语文教师要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上课的时候能画一手漂亮的简笔画,既能让学生很直接的掌握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也能激发学生热爱美术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还要能写一手漂亮的字。老师的三笔字漂亮大方,学生无疑也能从中吸收营养。

5、语文教师要懂电脑应用知识,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作为老师要熟练操作,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共享,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六、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加强专业化发展?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对口发展是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1、可持续性发展适用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提出至今,已经经历了三百余年的发展。

我国的教师培养也逐步向世界潮流追赶,教师专业化发展也逐渐成为一个时尚话题。从世界师范教育的研究发现,各国教师的发展经历了“分化——统一——分化——统一”这样一个持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分中统一,统一中分化的过程,我国的课程改革则是在原来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提升教师素养,对口支持老师的专业化发展,让整个课程教育的各个科目都能和谐发展,这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必须从教师自身出发,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等,并在此基础上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2、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性与价值取向。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背景里,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了一个合理而且高标准的要求,但是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在教师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来实现的,通过学习环境和学习性质的变化,通过知识的衔接,建构成连锁式的发展方式。

在理解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时,应该保持语文教师教育的系统性与持续性。结合人的发展规律来看,语文教学的“非关注”阶段相当于人的启蒙阶段,它奠定了语文知识基础,在专业发展的“虚拟关注”阶段形成了语文教育教学意识,教师不断向终身学习者角色转变。

3、探寻语文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模式。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该用怎样的模式去建构自己的专业素质体质呢?首先,“传统发展模式”曾一度为大多数教师所制约的。

这种模式中培养出来的语文教师,对中文专业与相关知识的涉猎是丰富的,但与教学技能的综合运用却欠缺了很。

语文学科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编程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