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是什么

、“三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一)伦理知识教育。

对学龄前儿童主要是进行基本伦理道德常识、文明用语的启蒙教育;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对中学生重点是加强思想信念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主要包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等。(二)心理知识教育。

对学龄前儿童重点是进行良好行为、情绪和习惯的养成、思维能力的启发等方面的教育,促进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发展;对小学生,要加强情绪、行为和与同伴关系等方面的教育,尤其要加强自信心和性心理教育。对高中生,除继续安排对初中生的教育内容外,还要加强职业内容教育、青春期教育、早恋教育等。

(三)生理知识教育。对学龄前儿童,主要是进行个人卫生习惯教育、预防接种教育、公共场所卫生教育、饮食卫生教育、自我保护的安全教育等;对小学生,要加强珍惜生命、健康体魄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教育;对中学生,要突出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对高中生,要突出青春期生理卫生和用眼卫生教育。

2.为什么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的影响,孩子在家庭之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父母们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甚至百依百顺,对于孩子的健康与安全也是高度重视。特别是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工作及思想的影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健康有问题孩子”现象产生的原因

问题家庭给孩子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做出气筒;

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把孩子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担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孩子;要不就是百般溺爱,什么都由着孩子来,大小事务全部包揽。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自私,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对孩子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关注更少,父母与孩子的心灵沟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独生、独门独户,缺少同龄人伙伴。

鉴于以上诸种问题,给予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指导,帮助未成年人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未成年人的一些心理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收效甚微,有时甚至会使未成年人起到逆反作用,而当教师应用心理学原理帮助未成年人时,不少心理问题便迎刃而解。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悦灵以心理咨询室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要提高全体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未成年人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全发展。使他具有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自我教育的能力。

3.如何加强未成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由于青少年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叛逆及依赖的冲突;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使得他们的焦虑情绪较重。并且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脆弱,生活阅历的肤浅,抗挫能力较低,因而更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进而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以致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精神疾病。所以青少年时期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非常时期,全社会都应当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二、改善家长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者,与教师一道结成施教的主干力量。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全面和谐的人才,家长及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很大的感染力。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当全面深入地学习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咨询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论梳理好自己的情绪情感,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指导、解决青少年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三、中小学应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实行心理干预

1、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帮助青少年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技术。2、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渗透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3、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专栏咨询,采用科学、专业的方法对症下药,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矫治。4、兼顾对家长及社会其他人员进行心理健康宣传,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四、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协调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不理解、不信任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教师的认知偏差会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压抑,出现攻击行为。青少年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榜样之一,是公正的代表,遭遇问题时,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关心与爱。如果教师缺乏包容心和耐心,不能以平和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易叛逆。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受严重的创伤。

2、协调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即家庭中以自然的血缘和人伦为主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弟兄姊妹。民主的、宽松的家庭给青少年一个温馨的港湾,专制的、严苛的家庭会造成家庭成员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易养成孩子孤僻、专横的性格。因此,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维护必须以家庭为起始点,以全体家庭成员的优良品质及和睦的关系为依托,同心协力为每一个生命营造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

3、协调同学、朋友间的关系。青少年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被同学、朋友接纳,渴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若同学、朋友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就会呈现孤独、苦闷、郁郁寡欢的情绪状态。学校和家庭应通过各种形式,倡导青少年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在日常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

五、如果发现青少年有明显的适应不良、学习不专心或学习成绩下降、古怪异常行为、焦虑抑郁情绪等,就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4.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其心理健康往往被人群所忽视。其实,小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知识如下:

(1).智力发展水平

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3).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4).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1323632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了解到小学生心理健康对小学生日常成长的重要性后。家长和老师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5.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专业知识是什么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减轻学习负担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三,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局面的安定与和谐 [编辑本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是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编辑本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一、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三、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编辑本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有: 一,教育性的原则 教育性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指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五,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六,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七,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八,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 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包括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一方面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一方面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 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和条件保障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

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就是——培训。通过培训,一方面取得证书,另一方面还要有从事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

否则,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德育处或基(普)教处负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时间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原文3800多字) 《教育部文件》教基[1999]3号。

6.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角度,谈心理问题

据观察与分析,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多种表现,根据不同的特征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一、培养未成年人坚韧的性格,克服无能为力感。

无能为力感的特征是缺少动机或积极性,自卑、无精打采、甚至沮丧,当需要表现出积极对抗时却不能,存在认知问题。无能为力感源于童年,那时儿童的认知是具体的、他控的。

父母说他坏,他就认为自己是坏的;父母讲他笨,他就认为自己笨。未成年人的自我评价是建立在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上的。

当他们做的事情与父母的标准不一致时,就会受到父母的指责。由于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因此,他们只好放弃。

长此下去,未成年人在遇到比较困难的事时就会感到无能为力。进入学习阶段后,这些未成年人往往将学习中的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因素(如缺乏能力),且在以后的失败中减少努力。

而这种表现女孩较男孩更为突出,因为家长或教师经常将男孩的失败归因于缺乏动机(如懒散、不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而对女孩的评价多依于她们学习的智力而定,而且家长和教师习惯上认为女孩很自觉、勤奋,所以他们不强调动机是女孩失败的决定因素。

因此,男孩习惯于将失败归于不努力,女孩则归因于能力不足。同时因为努力可以改变,但能力是不易改变的,女孩就把学业失败看作是她们自己不可控制的,这样她们容易形成无能为力感。

这种无能为力感是未成年人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他们认为每件事不受自己的控制,每件失败的事都是自己无法改变的能力所造成的。如果长期不能克服它,他们将会丧失斗志,放弃一切追求,进而形成非常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以上分析就给家长和教师一个启示:要培养未成年人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性格,除了让他们有机会从困难中获得成功经验外,还应为他们多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获得一些有用的经验;同时,父母、教师对未成年人不宜管得过严,不管他们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必须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可爱的、有用的,但不是放任他们不良的行为,只是要让未成年人知道父母教师爱他们、尊重他们,希望他们有良好的发展。二、释放未成年人心理压力 从心理冲突的成因看,环境的某种现象与人的主观觉悟不协调,就会产生对立。

在生活、学习中,这种对立导致未成年人心理的不满、怨愤、及憎恨,形成心理压力,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要解决这种心理问题,必须释放未成年人的心理压力。

未成年人的心理压力是多维的,通过自我展示是释放他们心理压力的有效方法。自我展示是一项很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的活动。

如何适应时代需要、在这个环境中如何展示自己的特点都不同程度地在每个未成年人心中压抑着。通过“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短处”的展示内容,引导未成年人从自身优点说开去,树立自信心,达到扬自己威风、振奋自我的目的。

解除未成年人心理压力必须给他们提供机遇,给予适当的宣泄形式。每种形式都是为未成年人提供机遇,让未成年人心理压力在适当环境中自然流露出来。

这就克服了有心理毛病一定得找老师咨询的弊端。释放未成年人心理压力要因人而异。

心理健康问题千差万别,解铃人要根据不同未成年人的不同心理状态、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对未成年人进行情绪教育 情绪对于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影响,对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未成年人更为明显。

从情绪状态数据分析来看,焦虑与抑郁、孤独、敌对、恐惧状态相比,处于较高水平。如果未成年人对学习处在高度焦虑状态时,就会经常表现出紧张过度、思维混乱和行为失常,这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将造成危害,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要消除未成年人的焦虑状态,就必须对他们进行情绪教育。因为情绪教育是构成未成年人整个身心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未成年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超越自我的教育过程。

完成整个过程要在教师指导下,让未成年人认识自己情绪情感的特点,分清利弊、划分优劣的界限;在教师和家长的配合下,给未成年人不断提供体验不同性质情绪而产生的实践体会,由此来巩固未成年人的良好情绪,形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和行为习惯。四、帮助未成年人克服心理障碍 现在有人说有10%的未成年人有心理障碍,也有人认为已经十分严重,达到30%。

但不管究竟是百分之几,未成年人确实存在着心理障碍,并正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这已是大家所认同的。经过分析未成年人的心理障碍成因主要在于:过重的学习上的压力造成未成年人长期的过分紧张、压抑,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一方面,父母不切实际地在学习上对子女的要求过高,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往往会使未成年人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未成年人自己对自己施加过重的学习压力,这种未成年人往往是原来学习成绩不错,一直被家长、老师、亲朋好友所称颂,但他们一旦出现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感到十分烦恼和害怕,害怕从此就会被人看不起。

久而久之,这种未成年人如果不能改变学习上的这种状态,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会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预防。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编程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