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二经络的讲解及简短话术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肺经

呼吸系统、甲状腺、皮肤

大肠经

结肠、直肠、上呼吸道(副鼻窦、咽喉为主) 颜面下部皮肤、口腔

胃经

胃、乳腺、膝关节

脾经

免疫、内分泌、肿瘤、结石

心经

心脏、血管、大脑、神志

小肠经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肩关节

膀胱经

脊椎、泌尿、生殖系统、关节

肾经

生殖、泌尿系统、腰、脑、耳、骨骼系统

心包经

心脏、血管

三焦经

淋巴系统、炎症

胆经

胆囊、胆道、神经、微血管、呼吸

肝经

肝脏、眼、生殖器、神经、筋膜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其歌诀:

寅时气血注于肺,

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

申属膀胱酉肾位,

戌时心包亥三焦,

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2.人体的十二经络讲解

人体十二经络运行时间表 子时 上床睡觉去 时辰 时间 对应经络 子时 23:00-1:00 胆经人体状况:胆法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但这个时候心脏功能最弱,心脏病患者绝大多数在夜间(心脏功能差发病和死亡) 养生之道:临床证明,心脏病患者大多数在夜间发病和死亡。家里如果有心脏病人,要加可观察,备好救心丸。

这时要上床睡觉,有利于骨髓造血。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

丑时 熟睡保肝时辰 时间 ,悠悠完美私服; 对应经络 丑时 1:00-3:00 肝经人体状况:此时是肝脏修复的最佳时段。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理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

养生之道:必须进入熟睡状态,让肝脏得到充足能量。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

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黄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 梦里深呼吸 时辰 时间 对应经络 寅时 3:00-5:00 肺经人体状况:大地阴阳从此刻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进入阳盛阴衰之时。

此刻肺经最旺。肝脏在头两个小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

如果家里有肺衰竭病人,一定要特别注意观察他此时的反应和症状。很多肺癌病人都在寅时去世。

哮喘病人在寅时服药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 卯时 便便吧 时辰 时间 对应经络 卯时 5:00-7:00 大肠经人体状况:这是大肠经活跃的最佳时期。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养生之道: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卫生间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 辰时 勿忘吃早餐 时辰 时间 对应经络 辰时 7:00-9:00 胃经人体状况:你的胃已经等了整整一个晚上,早就饿得不行,此刻它睡醒了过来,所以,这个时候吃上饭它会尽全力消化。

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

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囔炎等危险!另外,这时敲胃经最好,启动人体的发电系统。

饭后一个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 巳时 喝水6杯 时辰 时间 对应经络 巳时 9:00-11:00 脾经人体状况:脾经最旺。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

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 养生之道:这个时辰要喝至少6杯水,慢慢饮,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程度。

如此,身体会开始整个白天的“水循环”,进入比较良性的新陈代谢。 午时 小憩一会儿 时辰 时间 对应经络 午时 11:00-13:00 ,今生来世为你陪伴; 心经人体状况:心经最旺,也是人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候。

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养生之道:保养方法:此时保持心情舒畅,适当休息或午睡。但午睡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否则会夺觉,容易引起晚上失眠。

起床后要适量运动,以利疏通周身气血,增强脏腑的功能活动。 未时 吃饭了吗 时辰 时间 对应经络 未时 13:00-15:00 小肠经人体状况:小肠经最旺。

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输送进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

养生之道:故午餐应该在下午1:00之前吃,才能在小肠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把营养物质都吸收进人体。否则,好东西都没被吸收完全,真是物质的巨大浪费。

申时 排尿 时辰 时间 对应经络 申时 15:00-17:00 膀胱经人体状况:膀胱经最旺。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

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

养生之道:膀胱最活跃的时候,适合多喝水。要想排尿,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总是憋着,否则,久了就会有“尿潴留”什么的情况发生。

即是说膀胱括约肌出现没有弹生的状况。 酉时 时辰 时间 对应经络 酉时 17:00-19:00 肾经人体状况:“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

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本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

这是一个男人的时刻。 养生之道:对于肾功能有问题的人而言,在这个时候按摩肾经的穴位,效果最为明显。

戌时 散步 时辰 时间 对应经络 戌时 19:00-21:00 心包经人体状况:心包经主要起到保护心脏、保存精力的作用。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

心包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 养生之道:脏不好的人最好在这个时候敲心包经,效果最好。

此刻应该给自己创造安然入眠的条件。最好不要剧烈运动,否则容易失眠。

所做的运动最好是散步。 亥时 千万别怄气 时辰 ,网络语录; 时间 对应经络 亥时 21:00-23:00 三焦 经人体状况: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

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

3.谁知道人体十二经络的相关知识

人体十二经脉概略

十二经脉

一、名称分类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166346239别属于一个脏或‘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

十二经脉分类表: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循行部位(阴经行于

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前部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中部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后部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前部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中部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后部

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1、走向和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规律的。《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即: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胸腔,交手三阴经,这样就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

手足阴阳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2、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也有一定规律。在四肢部,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面,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面。外侧分三阳,内侧分三阴,大体上,阳明、太阴在前缘,太阳、少阴在后缘,少阳、厥阴在中线。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项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部),太阳经行于后(背、腰部),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部。循行于腹部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人体经络分布示意图:

3、表里络属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合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在循环路线上,凡是有表里关系的两条经脉,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由于手足阴阳十二经脉存在着这种表里关系,所以在生理上是互相配合,在病理上也是互相影响的。

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络属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不仅由于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相为表里的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配合,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如心火可下移小肠等。在治疗上亦相互为用,相为表里络属的两条经脉的俞穴可交叉使用,如脾经的穴位可用以治疗胃或胃经的疾病。

4、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分布在人体内外,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贯注的,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示意图:

4.十二经络走向图

手三阴、手三阳的走向和位置

一: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前外侧缘,分两条路径。

位置——1、中焦至大指端的脉。2、腕后至拇指支脉

二: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行于上肢背外侧及面前部,分两条路径。

位置——1、食指端至大肠的脉。2、缺盆至头面部的脉。

三:手少阴心经——从胸走手,行上肢前内侧,分三条路径。

位置—1、心至小肠的脉。2、心至目系支脉。3、心至小指端直行的脉。

四:手太阳小肠经——从手走头,行于上肢背内侧,颊部及耳廓前,分三条路径。

位置——1、小指端至小肠的脉。2、缺盆至耳支脉。3、颊至目内眦支脉。

五: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前正中间,分三条路径。

位置——1、胸中至三焦的脉。2、胸至中指端支脉。3、掌中至第四指端支脉。

六:手少阳三焦经——从手走头,行于上肢背侧正中间,耳廓外缘。共分三条路径。

位置——第四指端至三焦的脉。2、膻中至眼支脉。3、耳后至眼外眦支脉。

足三阴、足三阳的走向和位置

1、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行于面前部,下肢外侧前缘,分六条路径。(便于记忆从间讲)

位置——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下行最后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内侧,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足太阴脾经____从足走胸,行于下肢内侧前缘,胸腹前面分两条路径。

位置_____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至大趾端至舌下的脉。胃至心中支脉。

3、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行头顶,后项和北部,及下肢后正中,共分五条路径。

位置—— 1、眼内眦至头顶的脉 2、头顶至耳支脉 最后到脚小趾外侧。

4、足少阴肾经______从足走胸,行于下肢内侧后缘,腹胸前面,分三条路径。

位置____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后至足小趾和膀胱的脉,肾至舌根直行的脉,肺至胸中支脉,从肺别出,络

心,内注胸中,与手厥阴 心包经相接。

5、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行头侧面,下肢外侧正中间,分五条路径。

位置___起于目锐眦下抵头角,下耳后至脚由锁骨上窝至第四趾端直行的脉。

6、足厥阴肝经——从足走腹胸,行于下肢内侧正中,腹胸侧部,分三条路径。

位置——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最后从肝脏,穿过膈肌,上行入肺脏,于手太阴肺经相接。

督脉和任脉

1、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并于脊内与脑连属,故能统诸全身阳经。

2、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线,足三阴经在中极穴和关元穴与任脉交会,故任脉有统任诸阴经的作用。

可以参考这个网址,有图片说明

5.中医 十二经脉各穴位 有简易 记忆方法吗

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臑中行。

肘臂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属阳明经。 此经多气而少血。

是动则病喘与咳,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 所生病者为气嗽,喘渴烦心胸满结,臑臂之内前廉痛,小便频数掌中热。

气虚肩背痛而寒,气虚亦疼风汗出,欠伸少气不足息,遗矢无度溺色赤。 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两筋歧骨循臂肪。

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柱骨旁,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 支从缺盆直上颈,环出人中交左右,斜贯颊前下齿当,上侠鼻孔注迎香。

此经气盛血亦盛。 是动◇肿并齿痛。

所生病者为鼽衄,目黄口干喉痹生,大指次指难为用,肩前臑上痛相仍。 气有余兮脉热肿,虚则寒栗病偏增。

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齿,还出侠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 耳前发际至额颅,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络脾宫,直者缺盆下乳内。

一支幽门循腹中,下行直合气冲逢,遂由髀关抵膝膑,◇跗中指内间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指外间通,一支别走足跗指,大指之端经尽己。 此经多气复多血。

是动欠伸面颜黑。 凄凄恶寒畏见人,忽闻木音心惊惕,登高而歌弃衣走,甚则腹胀仍贲响,凡此诸疾皆◇厥。

所生病者为狂疟,温淫汗出鼻流血,口歪唇紧又喉痹,膝膑疼痛腹胀结,气膺伏兔◇外廉,足跗中指俱痛彻。 有余消谷溺色黄,不足身前寒振栗,胃房胀满食不消,气盛身前皆有热。

太阴脾起足大指,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循◇胫膝里。 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与膈通,侠喉连舌散舌下,支络从胃注心宫。

此经气盛而血衰。 是动其病气所为,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体重难移,腹胀善噫舌本强,得后与气快然衰。

所生病者舌亦痛,体重不食亦如之,烦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疟随,不卧强立股膝肿,疸发身黄大指痿。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支者还从心系走,直上喉咙系目瞳。

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后肘内少海从,臂内后廉抵掌中,锐骨之端注少冲。 多气少血属此经。

是动心脾痛难任,渴欲饮水咽干燥。 所生胁痛目如金,臑臂之内后廉痛,掌中有热向经寻。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外廉出髁中,循臂骨出肘内侧。 上循臑外出后廉,直过肩解绕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内,向腋络心循咽嗌。

下膈抵胃属小肠,一支缺盆贯颈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一支别颊上至◇,抵鼻升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别络接。 此经少气还多血。

是动则病痛咽嗌,颔下脓兮不可顾,肩如拔兮臑似折。 所生病主肩臑痛,耳聋目黄肿腮颊,肘臂之外后廉痛,部分犹当细分别。

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眦上起额尖,支者巅上至耳角,直者从巅脑后悬。 络脑还出别下项,仍循肩膊侠脊边,抵腰膂肾膀胱内,一支下与后阴连。

贯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贯胂侠脊过髀枢,髀外后廉膕中合,下贯◇内外踝后,京骨之下指外侧。 此经血多气犹少。

是动头疼不可当,项如拔兮腰似折,髀枢痛彻脊中央,膕如结兮◇如裂,是为踝厥筋乃伤。 所生疟痔小指废,头囟项痛目色黄,腰尻膕脚疼连背,泪流鼻衄交癫狂。

足经肾脉属少阴,小指斜趋涌泉心,然骨之下内踝后,别人跟中◇内侵。 出膕内廉上股内,贯脊属肾膀胱临,直者从肾贯肝膈,人肺循喉舌本寻; 支者从肺络心内,仍至胸中部分深, 此经多气而少血。

是动病饥不欲食,喘嗽唾血喉中鸣,坐而欲起面如漆,目视(目巟)(目巟)气不足,心悬如饥常惕惕。 所生病者为舌干,口热咽肿气贲逼,股内后廉并脊疼,烦心心痛疸而◇,痿厥嗜卧体怠惰,足下热痛皆肾厥。

手厥阴心主起胸,属包下膈三焦宫,支者循胸出胁下,胁下连腋三寸同。 仍上抵腋循臑内,太阴、少阴两经中,指透中冲去者别,小指次指络相通。

此经少气原多血。 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下肿,甚则胸胁支满结。

心中澹澹或大动,善笑目黄面赤色。 所生病者为烦心,心痛掌热病之则。

手经少阳三焦脉,起自小指次指端,两指歧骨手腕表,上出臂外两骨间。 肘后臑外循肩上,少阳之后交别传,下入缺盆膻中布,散络心包膈里穿。

支者膻中缺盆上,上项耳后耳角旋,屈下至颊仍注◇,一支入耳出耳前,却从上关交曲颊,至目内眦乃尽焉。 此经少血还多气。

是动耳鸣喉肿痹。 所生病者汗自出,耳后痛兼目锐眦,肩臑肘臂外皆疼,小指次指亦如废。

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眦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 手少阳前至肩上,交少阳后入缺盆,支者耳后贯耳内,出走耳前锐眦循。

一支锐眦大迎下,合手少阳抵项根,下加颊车缺盆合,入胸贯膈络肝经。 属胆仍从胁里过,下入气冲毛际萦,横入髀厌环跳内,直者缺盆下腋膺。

过季胁下髀厌内,出膝外廉是阳陵,外辅绝骨踝前边,足跗小指次指分。 一支别从大指去,三毛之际接肝经。

此经多气而少血。 是动口苦善太息,心胁疼痛难转移,面尘足热体无泽。

所生头痛连锐眦,缺盆肿痛并两腋,马刀挟瘿生两旁,汗出振寒◇疟疾,胸胁髀膝至胫骨,绝骨踝痛及。

6.十二经络和奇经穴位详解

一、经络的组成和作用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

(表10-1) 表10-1 经络的组成 经络 经 十二经脉 意义-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又称正经 作用-运行气血的主要干道 特点-分手足三阴三阳四组,与脏腑连属,有表里相配,其循环自肺经开始至肝经止,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各经均有专定的腧穴 奇经八脉 意义-不直接连属脏腑,无表里相配,故称奇经 作用-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以调节十二经气血 特点-任督两脉随十二经组成循环的通路,并在专定的腧穴,其他六脉不随十二经循环,腧穴都依附于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意义-正经旁出的支脉 作用-加强表里经脉深部的联系,以补正经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 特点-循环路线走向均由四肢别出走入深部(胸、腹)复出浅部(头、颈) 十二经筋 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筋肉体系 作用-联结肢体骨肉,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 特点-循环走向自四肢末稍走向躯干,终于头身,不入脏腑,多结聚于四肢关节和肌肉丰富之处 十二皮部 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皮肤体质 作用-联结皮内,加强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联系,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特点-分区基本上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一致 络 十五络 意义-本经别走邻经而分出的支络部 作用-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 特点-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有一个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 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网罗全身(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经的总称。由于它们隶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结合脏腑、阴阳、手足三个方面而定的。阳分少阳、阳明、太阳;阴分大阴、厥阴、太阴。

根据脏属阴、腑属阳、内侧为阴、外侧为阳的原则,把各经所属脏腑结合循行于四肢的部位,订出各经的名称。(表10-2)即属脏而循行于肢体内侧的为阴经,否则为阳经。

十二经脉的作用主要是联络脏腑、肢体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表10-2 十二经脉名称表 阴经 (属脏) 阳经 (属腑) 循行部位 (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手 太阴肺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上肢 前线 中线 后线 足 太阴脾经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 下肢 前线 中线 后线十二经脉的循行特点是: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阴经”,它们从六脏发出后,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部,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

凡属六腑的经脉标为“阳经”,它们从六腑发出后,多循行四肢外侧面及头面,躯干部,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十二经脉的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手足三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 十二经脉通过支脉和经络脉的沟通衔接,形成六组“络属”关系。

即在阴阳经之间形成六组“表里头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脏络脏。

(表10-3)。表10-3 十二经表里关系表 手 阴经 阳经 太阴肺经 …(外侧) 阳明大肠经 厥阴心包经 …(中间) 少阳三焦经 少阴心经 …(内侧) 太阳小肠经 表里相对 足 阳经 阴经 阳明胃经 …(前侧) 太阴脾经 少阳胆经 …(外侧) 厥阴肝经 太阳膀胱经 …(后侧) 少阴肾经 表里相对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为:起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

周而复始,环流不息。(表10-4)。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故称“奇经”。

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溢蓄、调节作用。任脉:为诸条阴经交会之脉,故称“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

督脉称“阳脉之海”,诸阳经均与其交会,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脉均与其交会,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带脉约束诸经。阴维脉,阳维脉分别调节六阴经和六阳经的经气,以维持阴阳协调和平衡。

阴跷、阳跷脉共同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的开合功能。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经之中,唯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十四经,是针灸学科内容的重要部分,由于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环路线和病候及其专属腧穴主治;它不但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而且在临床上还是辩证归经(诊断疾病)和循经取穴施治的基础。因此,学习针灸学,必须熟悉和掌握十四经所具有的特点。

(三)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

手太阴。

7.十二经络和奇经穴位详解

一、经络的组成和作用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

(表10-1)表10-1 经络的组成经络经十二经脉意义-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又称正经作用-运行气血的主要干道特点-分手足三阴三阳四组,与脏腑连属,有表里相配,其循环自肺经开始至肝经止,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各经均有专定的腧穴 奇经八脉意义-不直接连属脏腑,无表里相配,故称奇经作用-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以调节十二经气血特点-任督两脉随十二经组成循环的通路,并在专定的腧穴,其他六脉不随十二经循环,腧穴都依附于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意义-正经旁出的支脉作用-加强表里经脉深部的联系,以补正经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特点-循环路线走向均由四肢别出走入深部(胸、腹)复出浅部(头、颈)十二经筋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筋肉体系作用-联结肢体骨肉,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特点-循环走向自四肢末稍走向躯干,终于头身,不入脏腑,多结聚于四肢关节和肌肉丰富之处十二皮部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皮肤体质作用-联结皮内,加强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联系,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特点-分区基本上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一致络十五络意义-本经别走邻经而分出的支络部作用-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特点-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有一个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网罗全身(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经的总称。由于它们隶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结合脏腑、阴阳、手足三个方面而定的。阳分少阳、阳明、太阳;阴分大阴、厥阴、太阴。

根据脏属阴、腑属阳、内侧为阴、外侧为阳的原则,把各经所属脏腑结合循行于四肢的部位,订出各经的名称。(表10-2)即属脏而循行于肢体内侧的为阴经,否则为阳经。

十二经脉的作用主要是联络脏腑、肢体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表10-2 十二经脉名称表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小肠经上肢前线中线后线足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下肢前线中线后线十二经脉的循行特点是: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阴经”,它们从六脏发出后,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部,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

凡属六腑的经脉标为“阳经”,它们从六腑发出后,多循行四肢外侧面及头面,躯干部,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十二经脉的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手足三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十二经脉通过支脉和经络脉的沟通衔接,形成六组“络属”关系。

即在阴阳经之间形成六组“表里头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脏络脏。

(表10-3)。表10-3 十二经表里关系表手阴经阳经太阴肺经…(外侧)阳明大肠经厥阴心包经…(中间)少阳三焦经少阴心经…(内侧)太阳小肠经表里相对足阳经阴经阳明胃经…(前侧)太阴脾经少阳胆经…(外侧)厥阴肝经太阳膀胱经…(后侧)少阴肾经表里相对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为:起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

周而复始,环流不息。(表10-4)。

(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故称“奇经”。

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溢蓄、调节作用。任脉:为诸条阴经交会之脉,故称“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

督脉称“阳脉之海”,诸阳经均与其交会,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脉均与其交会,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带脉约束诸经。阴维脉,阳维脉分别调节六阴经和六阳经的经气,以维持阴阳协调和平衡。

阴跷、阳跷脉共同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的开合功能。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经之中,唯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十四经,是针灸学科内容的重要部分,由于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环路线和病候及其专属腧穴主治;它不但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而且在临床上还是辩证归经(诊断疾病)和循经取穴施治的基础。因此,学习针灸学,必须熟悉和掌握十四经所具有的特点。

(三)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

手太阴别络从列缺分出,别走手阳明;手少阴别络从通里分出,别。

8.十二经络和奇经穴位详解

一、经络的组成和作用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

(表10-1)表10-1 经络的组成经络经十二经脉意义-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又称正经作用-运行气血的主要干道特点-分手足三阴三阳四组,与脏腑连属,有表里相配,其循环自肺经开始至肝经止,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各经均有专定的腧穴 奇经八脉意义-不直接连属脏腑,无表里相配,故称奇经作用-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以调节十二经气血特点-任督两脉随十二经组成循环的通路,并在专定的腧穴,其他六脉不随十二经循环,腧穴都依附于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意义-正经旁出的支脉作用-加强表里经脉深部的联系,以补正经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特点-循环路线走向均由四肢别出走入深部(胸、腹)复出浅部(头、颈)十二经筋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筋肉体系作用-联结肢体骨肉,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特点-循环走向自四肢末稍走向躯干,终于头身,不入脏腑,多结聚于四肢关节和肌肉丰富之处十二皮部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皮肤体质作用-联结皮内,加强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联系,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特点-分区基本上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一致络十五络意义-本经别走邻经而分出的支络部作用-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特点-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有一个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网罗全身(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经的总称。由于它们隶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结合脏腑、阴阳、手足三个方面而定的。阳分少阳、阳明、太阳;阴分大阴、厥阴、太阴。

根据脏属阴、腑属阳、内侧为阴、外侧为阳的原则,把各经所属脏腑结合循行于四肢的部位,订出各经的名称。(表10-2)即属脏而循行于肢体内侧的为阴经,否则为阳经。

十二经脉的作用主要是联络脏腑、肢体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表10-2 十二经脉名称表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小肠经上肢前线中线后线足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下肢前线中线后线十二经脉的循行特点是: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阴经”,它们从六脏发出后,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部,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

凡属六腑的经脉标为“阳经”,它们从六腑发出后,多循行四肢外侧面及头面,躯干部,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十二经脉的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手足三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十二经脉通过支脉和经络脉的沟通衔接,形成六组“络属”关系。

即在阴阳经之间形成六组“表里头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脏络脏。

(表10-3)。表10-3 十二经表里关系表手阴经阳经太阴肺经…(外侧)阳明大肠经厥阴心包经…(中间)少阳三焦经少阴心经…(内侧)太阳小肠经表里相对足阳经阴经阳明胃经…(前侧)太阴脾经少阳胆经…(外侧)厥阴肝经太阳膀胱经…(后侧)少阴肾经表里相对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为:起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

周而复始,环流不息。(表10-4)。

(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故称“奇经”。

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溢蓄、调节作用。任脉:为诸条阴经交会之脉,故称“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

督脉称“阳脉之海”,诸阳经均与其交会,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脉均与其交会,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

带脉约束诸经。阴维脉,阳维脉分别调节六阴经和六阳经的经气,以维持阴阳协调和平衡。

阴跷、阳跷脉共同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的开合功能。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经之中,唯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十四经,是针灸学科内容的重要部分,由于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环路线和病候及其专属腧穴主治;它不但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而且在临床上还是辩证归经(诊断疾病)和循经取穴施治的基础。因此,学习针灸学,必须熟悉和掌握十四经所具有的特点。

(三)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

手太阴别络从列缺分出,别走手阳明;手少阴别络从通里分出,别。

十二经络的专业知识图解-编程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