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呼吸衰竭护理要写一篇业务学习,内容为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虽然知道
呼吸衰竭护理 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创伤、休克、肺及呼吸道疾病、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疾病所引起的。
它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为肺泡内气体和肺毛细血管内血液之间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发生障碍,并表现为严重的低血氧症或伴有高碳酸血症。救治时应迅速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潞留。
积极治疗原发病和病因。呼吸衰竭所致病死率很高,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护理。
(一)保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泡的气体交换1,正确使用各种通气给氧装量应用鼻导管给氧要使导瞥与鼻前庭密切连接,不能放在鼻孔前。 对于严重的呼吸衰竭病人不宜用此法。
对用鼻导管给氧者,要插入足够深度,并应固定好,切忌脱落。面罩给氧简便,病人易于接受。
有条件的地方可使用活瓣氧罩,有利调节氧气流量,控制给氧浓度。如果使用普通面罩应注意二氧化碳再吸入产生的影响。
对应用呼吸机的病人,对各种通气型式的改变,应常规为病人作血气分析。随时记录呼吸支持方式、血气分析结果,并及时处理报警指示出现的问题。
2。防止下呼吸遁细菌污染对用鼻导管给氧者,应保持鼻腔清洁,每12小时置换消毒鼻导管,以防感染。
对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套管者,应及时清除导管内分泌物。吸痰操作时应注意避免对呼吸道和通氧装置的污染。
每天应更换湿化器中液体。呼吸套管应1人1套。
1-3天更换,不应反复使用。(二)加强血液动力学的监护,保证组织血液的有效灌注(1)保障充足血容量为机械通气提供安全条件。
对血容量不足者应加快输液速度,以保证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例协调。(2)严密观察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心输出量,并详细记录。
对其它重要生命体征和临床特征应每1小时观察记录1次。(3)在保证病人血容量的同时,严格注意因快速大量输液可能发生的超负荷输液,严格记录每12-24小时液体和电解质出入量,以防止肺水肿或全身水肿的形成。
(三)加强一般护理定时翻身拍背,改换体位,防止痰液瘀积、肺不张、感染及褥疮。
2.呼吸衰竭有几种分类
按动脉血气分析分类呼吸衰竭1。
Ⅰ型呼吸衰竭:缺氧无CO2潴留,或伴CO2降低(Ⅰ型)见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样分流)的病例。氧疗是其指征。
2。Ⅱ型呼吸衰竭:缺O2伴CO2潴留(Ⅱ型)系肺泡通气不足所致的缺O2和CO2潴留,单纯通气不足,缺O2和CO2的潴留的程度是平行的,若伴换气功能损害,则缺O2更为严重。
只有增加肺泡通气量,必要时加氧疗来解决。按病变部位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呼衰。
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呼衰是指呼吸功能原来正常,由于前述五类病因的突发原因,引起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损害,突然发生呼衰的临床表现,如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肺梗塞、ARDS等,因机体不能很快代偿,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生命。
慢性呼衰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肺结核等,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虽有缺O2,或伴CO2潴留,但通过机体代偿适应,仍能从事个人生活活动,称为代偿性慢性呼衰。一旦并发呼吸道感染,或因其他原因增加呼吸生理负担所致代偿失调,出现严重缺O2、CO2潴留和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称为失代偿性慢性呼衰。
按病因1、泵衰竭:即由于呼吸驱动力不足(呼吸运动中枢)或呼吸运动受限(周围神经麻痹,呼吸肌疲劳,胸廓畸形)引起呼吸衰竭称泵衰竭;2、肺衰竭:由于气道阻塞,肺组织病变和肺血管病变所致的呼吸衰竭称为肺衰竭。
3.呼吸衰竭有哪些类型
1、急性呼吸衰竭 是指原来肺功能正常,由于突发原因;如溺水、电击、外伤、药物中毒或理化刺激以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使呼吸功能突然衰竭的临床表现。
急性的完全窒息或呼吸停止时患者主要死于缺氧,若呼吸并未停止,只是通气不足,则主要危险并不在缺氧,而在二氧化碳潴瘤及因此产生的严重酸中毒。急性呼吸衰竭病程的长短,视原发病而定,若原发病能治愈,则应用现代的呼吸衰竭抢救技术能使大多数患者获救,关键在于防止抢救过程中的一系列并发症,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病程超过一周的急性呼吸衰竭,在没有其他系统并发症时,机体可发挥最大代偿作用,但不一定是完全代偿,逐渐向慢性过渡,但临床上二者并无明显的时间界限。
2、慢性呼吸衰竭 主要是在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基础上,在反复急性发作的过程中,呼吸功能障碍逐步加重,出现严重缺氧化碳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