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案例分析
一、个案背景: 1、个案的基本情况 李某,男,聪明好动,学习习惯差,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编一些谎话骗老师。
没有良好的劳动意识,每次值日都会有逃离现象。平时以自我为中心,经常跟同学发生纠纷。
同学们讨厌他的习惯、做法,看不起他,在他经常流露出的不在乎的神情背后,有时也不经意地流露出一种无奈。 2、个案的家庭情况 父母离异,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带,祖辈对其比较宠爱,可是本身的教育能力不高,再加上他们经商的缘故。
平时对孩子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只会责骂,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打骂。 二、主要问题分析 通过近半年的观察,我发现李某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性格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心理方面自暴自弃;劳动能力方面较薄弱;学习方面兴趣不浓。
而形成这几种现象的主要是以下几反面: 1、家长的宠爱 通过跟家长谈话,我了解到不管孙辈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我要……”祖辈总是有求必应。尤其是小孙子发脾气、哭闹、耍赖时,老人更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失掉原则,要啥给啥。
祖辈一昧迁就、给予、满足,导致孩子对物质需求的欲望恶性膨胀,攀比虚荣,事事以我为中心。 2、集体的排斥 李某在班里总是很显眼,经常跟同学吵架,作业不认真完成,值日的时候先逃回家,上课做小动作……甚至老师说今天有同学作业做错了,全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转向他。
同学歧视的目光,老师严厉的批评导致了他对学习的厌恶,渐渐地他对自己也失去信心。作为一个孩子,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不能得到正常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内心的感受是可想而知。
3、教育方法的粗暴 虽然祖辈对李某在生活反面极其宠爱,但对他的学习期望又很高。他们认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孙子应该弥补他们的缺憾。
因此,他们对李某的学习成绩很重视,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打骂,很少有耐心地说理与交谈。长期下来,他对学习渐渐的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
三、采取的对策 作为教师,只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心理疏导,促使他在心理上能逐步健康,成绩能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加强。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
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班主任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的心理建设,加强对他的心理监护,使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从本质上转化他,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1、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
孩子是家庭的折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他的不良表现,还得从他的家庭入手。
首先,我利用家长会,向家长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另外,还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报刊,建议家长订一、二份报刊、杂志,作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资料。?? 其次,当我了解到他只是在人多的客厅做作业时,建议家长为孩子设计一间书房,或在孩子的卧室里配置书桌和书架,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小天地。
再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
这样,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发现他积极的因素,促进转化。
我发现李某虽然经常犯错误,但他依然有向上的愿望,他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比如,跑步在班级里数一数二,做错事敢于承认,不闹事的时候还挺讨人喜欢,上课也会积极发言……所以我们可以发掘他这些向上的可塑性,对他进行再教育。 首先,我在班级活动中,多为李某提供表现机会,结合班上具体情况,开展一些集体的活动和竞赛,任命他为负责人,让他感到被信任和责任感,在组织活动中,他的主动参与使他觉得班上的活动,自己也是一份子,从而达到消除行为惰性的效果。
3、引导集体关注他,接纳他。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培养他的正确的交往能力的时候,还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忍耐和爱护,帮助他在集体中找回自我,学会交往。
我利用晨会,班会等恰当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同学明白像李某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形成是长期的,多方面的结果,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除,要允许他有反复现象。
并且教育大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要正确对待他的变化,以我们集体的耐心,接纳他的缺点,他的变化。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他一起玩耍,如果他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以此来带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
4、尊重和信任他,正确看待“反复”。 信任是一种人格力量,它促人奋进,使人努力。
对他来说,只有信任他,才能得到他的信任。信任他,也是尊重他人格的表现,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他自暴自弃的心理。
他的错误不可能在一次两次之间完全改变,我要耐心对待他的错误。上学期,他又有几次没做作业。
我。
2.有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1、一位学生在班里丢了10元钱,班主任气不打一处来,让全班32名学生投票选“贼”,结果有2名学生入选。
当2名学生要求拿出证据来,老师举起手中的选票:“这就是证据!” ⑴班主任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⑵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样做?参考答案:⑴班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⑵分析:该班主任对于“班级里学生丢10元钱”事件,采取了学生“投票”选“贼”的办法,并以此作为证据来处理,这是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不仅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违反了教育法律法规,不仅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伤害,也有悖于教师的职业形象。
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做到:①教师要模范遵守宪法及其他各项法律、法规,尤其是要带头遵守《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坚持德法并重,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符合法制的要求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②教师要学法、知法、懂法,自觉增强法律意识,全面履行教师的义务和正确行使教师的权利,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学校、学生和自己的合法权利。
2、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晨,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同学们在上早读,书声朗朗。
我刚到校,来到班上,手插在裤兜里,脸对着全班同学。这时,一个学生走进教室。
我大声说:“**,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听到有人叽咕:“……自己也迟到……”一个女同学正在向旁边的同学使眼色,脸上露出不服气的神情。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火一下子熄灭了。
这事儿使我陷入深思。平时,一些看起来很细小、很微不足道的事情,由于没有重视,结果给了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课上,有的学生被叫到前边板演,写完后随手粉笔往台上一扔,没有轻轻地放回粉笔盒;小干部用教鞭敲击讲台面要同学安静下来……这不都是我的行为在学生身上的再现吗?我感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审慎。数十双眼睛好像数十面明澈澈的镜子,照得教师毫发毕现,不容你有丝毫的懈怠。
⑴案例中,教师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为什么?⑵案情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参考答案:⑴教师扮演了“学生楷模”的角色。⑵分析: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教师对他们有一种自然的影响力和特殊的信任感,使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向师性”,他们会把受自己尊敬和爱戴的教师视为效法的模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都能给学生起奠基作用。
案例中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注意小节,“自己也迟到了”、“随手扔粉笔”、“用教鞭敲击讲台面”等等,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给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教师在学生面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
⑶启示:①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细节中,要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②教师是学生行为规范的代表,是学生效仿的楷模;教师要担当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角色;③教师的榜样作用,构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力”。
教师要成为学生真正的楷模。3、高中历史课上,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神话的两段描述,然后,提问:“从这两段描述中,可以发现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神话有什么不同?”学生甲回答:“希腊神话有比较完整的系统,而中国神话比较零散。”
教师点评道:“这位同学的回答很不完整,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这时,甲同学羞得满脸通红,而班里则是一片宁静。(1)教室里为什么会出现“一片宁静”?(2)请对老师的“点评”进行点评。
参考答案:⑴教室里出现“一片宁静”的原因是教师的点评不仅伤害了甲同学的自尊心,而且也对其他同学产生了消极性的暗示,挫伤了他们踊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⑵相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高中生的自尊心更强,他们在课堂上能主动举手发言的并不多。
应该说学生甲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总结出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神话的一个不同之处,是难能可贵的,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可是教师的点评,却是一种否定性的评价,挫伤了学生甲和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情况,如果教师换一种说法:“这位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已经找到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神话和一个不同之处,很好。大家再想想,还有没有其它的不同之处?”这样的点评对甲同学是一种褒扬,也必然能激励其他学生继续思考,踊跃回答,课堂教学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4、2002年2月,美国一所中学28名学生在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时,从互联网上抄袭了一些现成的材料,被任课女教师发现,判28名学生生物课得零分。他们还将面临留级的危险。
在一些学生家长的抱怨和反对下,学校要求女教师提高学生的分数,女教师愤然辞职,学校有近一半的老师表示,如果学校要求老师改分数,他们也将辞职。教师们认为:教育学生成为诚实的公民比通过一门生物课的考试更为重要。
社会上一些公司也要求学校公布这28名学生的名单,以确保公司永远不录用这些不诚实的学生。⑴案情说明了什么道理?⑵那位女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参考答案:⑴案情说明了“诚实守信”教育的重要性。
⑵分析:案例中,学生抄袭作业。
3.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
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
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
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
(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4) 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 三、掌握答题技巧在答题中,许多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没有回答“为什么”而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答案,本题中即首先明确“该教师的行为是不正确的”。第二,说明理由。
(1)先讲结论(2)联系本案例具体案情(3)写出理论依据。掌握答题技巧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全面。
【案例二】 请阅读李吉林老师成长经历片断,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回答问题。40年前,我是一名师范生,走出师范的校门,便走进了小学,这一进去就是40年。
40年来,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不断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这是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
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我热爱和学生、青年教师在一起的生机勃勃的生活…虽然青春早已逝去,但是,我觉得我的心永远是年轻的。
这样的精神世界驱动着我,鞭策着我,不敢怠惰,不肯荒废,于是,我会为寻找孩子观察的野花,在郊外的河岸、田埂专心致地认别、挑选;我会为了孩子第一次感知教材获得鲜明的印象,在家人熟睡的时候,一个人在厨房里练习“范读课文”;夜深人静之时,我进入教材所描绘的境界会为文章中的人物深深感动,从而一个个巧妙的构思如涌之泉流泻而出;课堂中,我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使学生心领神会;一场大雪后,我又会兴致勃勃地带着孩子们去找腊梅,去看望苍翠的“松树公公”,然后和孩子们在雪地上打雪仗。当孩子们把雪球扔中了我,我笑得比孩子们还要开心,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
我在读师范时,认真学好各门功课,还认真学画画、练美术字、参加诗朗诵会、创作舞蹈,我也很喜欢音乐,学指挥、练习弹琴,夏天在小小的琴房里练弹琴,尽管蚊子叮,浑身是汗,却乐趣无穷,整个身心都沉醉在琴声中了。这些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当教师之后,我坚持每天黎明即起,坐在校园的荷花池畔背唐诗、宋词,背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海涅、泰戈尔等中外的名家的诗篇,用优美的诗篇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我摘抄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就有厚厚的几本。近20年来,为了搞教育科研,我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还阅读了许多中外教育家的论述及国外教学实验的资料,做了不少卡片。
学习对一个教师来说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我常常用屈原的话来鼓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知识结构? 2、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结构?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素养: (1)林崇德教授把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分为三个。
4.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
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
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
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
“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
(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4) 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 三、掌握答题技巧 在答题中,许多老师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没有回答“为什么”而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答案,本题中即首先明确“该教师的行为是不正确的”。第二,说明理由。
(1)先讲结论(2)联系本案例具体案情(3)写出理论依据。掌握答题技巧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全面。
【案例二】 请阅读李吉林老师成长经历片断,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回答问题。40年前,我是一名师范生,走出师范的校门,便走进了小学,这一进去就是40年。
40年来,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不断塑造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自我塑造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塑造,这是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
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我热爱和学生、青年教师在一起的生机勃勃的生活…虽然青春早已逝去,但是,我觉得我的心永远是年轻的。
这样的精神世界驱动着我,鞭策着我,不敢怠惰,不肯荒废,于是,我会为寻找孩子观察的野花,在郊外的河岸、田埂专心致地认别、挑选;我会为了孩子第一次感知教材获得鲜明的印象,在家人熟睡的时候,一个人在厨房里练习“范读课文”;夜深人静之时,我进入教材所描绘的境界会为文章中的人物深深感动,从而一个个巧妙的构思如涌之泉流泻而出;课堂中,我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使学生心领神会;一场大雪后,我又会兴致勃勃地带着孩子们去找腊梅,去看望苍翠的“松树公公”,然后和孩子们在雪地上打雪仗。当孩子们把雪球扔中了我,我笑得比孩子们还要开心,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
我在读师范时,认真学好各门功课,还认真学画画、练美术字、参加诗朗诵会、创作舞蹈,我也很喜欢音乐,学指挥、练习弹琴,夏天在小小的琴房里练弹琴,尽管蚊子叮,浑身是汗,却乐趣无穷,整个身心都沉醉在琴声中了。这些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当教师之后,我坚持每天黎明即起,坐在校园的荷花池畔背唐诗、宋词,背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海涅、泰戈尔等中外的名家的诗篇,用优美的诗篇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我摘抄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就有厚厚的几本。近20年来,为了搞教育科研,我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还阅读了许多中外教育家的论述及国外教学实验的资料,做了不少卡片。
学习对一个教师来说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我常常用屈原的话来鼓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知识结构? 2、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能力结构?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素养: (1)林崇德教授把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本体性知识,。
5.求助:教育学案例及分析
1. 试述教育教学案例有哪些教育价值?
答:1、教育案例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育理论揭示了教育活动领域的一般规律,但过分偏重教育原理(原则、观念),难免空泛;过分依赖教学经验(技能技巧),易致盲目,以案例为基础的探讨恰好可以弥补这两者的缺失。
2、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优势与源泉。教育案例的核心是真实教育或教学情境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这与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工作方式十分接近,这些案例对于他们而言,有着天然的熟悉与亲近感。故而,探讨实际案例中所描述的问题,恰恰构成了他们展开研究的优势与源泉。
3、教育案例是教师知识结构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学者( Shulman,1990)曾提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A、原理规则知识;B、专业的案例知识;C、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教师的知识分类将教育教学案例纳入了教师的知识系统。
4、教育案例是中小学教师独特的话语体系。当有些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不适于写成论文,也不想记成流水帐,案例就成为教师梳理和记录自己教育生涯的很好形式。案例构成了教师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5、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交流与借鉴的渠道。案例研究可以使教师分享经验,加强沟通。在教师之间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使教师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复杂性、教育问题的多样性和歧义性,从而提炼出教师内在缄默的知识、价值与态度,促进相互之间的启发、交流和借鉴。
6、教育案例不仅是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而且也是教育理论的“故乡”。案例研究对理论的贡献不容忽视。首先一个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中包含了对案例发展变化及结果的深刻反思。其次,教育案例可为教育理论提供假设的来源,它提供的各种相关资料,可成为建立各种教育假设的基础,作为验证及推理的来源。
6.教师如何撰写教学案例分析
原发布者:feifeiyuanyi
一、教学案例撰写的意义 1.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 2.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的过程,可以为新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提供比较丰富的实际情境,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典型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真实体现,因此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二、什么是教学案例? 四种说法: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疑难问题,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在处理
7.求教师培训的案例及分析
一、前六例案例分析:[案例1]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
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分析]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
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专心听课。[案例2]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分析]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3]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分析]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4]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分析]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
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5]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6]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分析]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
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二、后十四例问题与解答案例1: 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
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
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
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依据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回答。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汇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案例2: 某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问题:你对该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行评价。
答:我认为该市教育局的规定对于基础教育办学进一步规范化、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防止教育目的的异化有重要意义。就是说,这个规定能够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
8.急求一篇关于教育方面的案例分析论文,3000字左右
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摘要:通过对内蒙古案例的开发研究发现,案例教学法是内蒙古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多元目标实现的一种成效显著的教学方式。
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宗旨在于情感与价值观的重塑,并以此促成符合可持续发展教育核心思想的坚定行动。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代际公平;批判性;案例教学法;变革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着眼于所有社会的经济、生态、公正的长远未来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学会如何决策,构建这种定位于未来的思维能力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任务。
当前,内蒙古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正处在理论导入和实践探索阶段。案例教学(case methods o f teaching)是一种教与学两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习者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许多特点满足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殊需求,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推进提供了一个突破口。此外,其灵活和创新的特征为教材编写及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提高指明了方向。
一、案例教学必须契合于内蒙古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框架1.内蒙古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提出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中高级人才的主战场,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推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如何从一种贫乏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转变为社会普及的观念和实践,教育机构必须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并将其具体化。内蒙古地区的边远性和落后性迫切要求具有变革民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才来领导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内蒙古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符合这种思想和理念的价值观、行为与生活方式,为此,内蒙古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思维、文化、责任感等四个维度的目标,见右图:四个维度的目标由A到D逐步增强,D为最高目标,是为了形成学习者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以便促成可持续发展理念 的落实。A目标则着眼于个体对环境的敏感度和综合认知,从而在整个社会普及这种知识的传播,并形成有别于其他知识结构的显著性特征。
B目标所达成的系统思维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包含的必备的能力要素,它要求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变化的过程,并致力于不断提出符合这种发展动态的最优解决问题的方案。C目标致力于多民族文化的优化组合,在促成这一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不至于有失公正并损及下代人的利益。
在此多元目标框架之下,沟通技能的培养与系统思维的形成定位于具有管理潜质的人力资源之上,从而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当地变革发展的领导力量。2.案例教学法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同质性大大增加了其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中推广的可能性,并确保其最大程度地契合在这种教育的目标框架体系之下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包含着丰富的案例资源,不同地区的案例既有其独特的一面,又颇具代表性。
就这一概念提出的全球背景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案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注重实践和能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判断和决策,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促进教与学在民主参与的氛围下的行为变革,从传统的教师“动手、动口、动脑”为中心转向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为主。
案例教学法的种种特质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不谋而合,二者的同质性保证了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更为灵活便捷地服务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见下表: 二、案例的选用与开发要符合内蒙古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要求内蒙古可持续发展案例的征用应以当地典型的真实事例为主,设计和开发案例则需结合本地实情,根据内蒙古的人文、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搜取原始素材,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力求做到信息的多学科性和科学性。
下面这一案例即是内蒙古当地的真实事例。满都拉苏木的历史变迁案例满都拉苏木(苏木蒙语即乡之意)曾是一个草木丰茂的牧场,共三个嘎查(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亦即计划经济的顶峰时期,羊存栏数63000多只,人口中汉族为1730人,蒙族800多人,土地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苏木政府南部有一片近800万平方米的树林,树种以杨树、榆树和沙枣树为主,每年定期举行传统的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有文艺表演、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活动。
80年代末,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牲畜放养逐步放开,进入90年代,牧羊数量超过十万只。a.政府背景知识介绍计划经济时期,满都拉苏木的行政和技术干部多为大中专毕业生,他们具备相当的畜牧兽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根据专业的测算,该地区每平方公里的载畜量为1-2只羊。苏木实行计划放养统一管理,并被定为内蒙古半细毛羊培育基地。
通过圈养、数量限制、建立颗粒饲料、青储饲料基地等措施保护生态,畜牧业实现了良性循环。问题:1.政府在哪些要素方面能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这仅仅是政府的职责吗?2.在当今公共管理市场化的趋势中,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应该如何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b.民族文化的融合20世纪70年代来以来,大量汉民不断迁移至此,后在树林东南隅开辟出一片土地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蒙族人开始吃到了更多的面食和蔬菜,汉族人则吃到了更多的奶肉制品。
80年代以后,政府开办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