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教学评估具体内容是什么

32、所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内涵是什么? 答:就是学校的定位要适应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要求,要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条件(或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33、学校的总体目标是指什么? 答:是指学校在国内外高等学校中的位置;学校的学科结构(理、工、农、医、管、经、文等);学校的类型(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型);学校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结构(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业)。 34、培养目标的层次是指什么? 答:培养目标的层次是指: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

人才的类型是指:研究型的、应用型的、研究应用型的。 35、服务面向有两层意思,具体指什么? 答:为行业服务,还是为区域经济服务,还是服务全国;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研究、开发、还是做基层的实际工作。

36、专业建设规划要合理的内涵是什么? 答:是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有相应学科支撑),要遵循教学规律。 37、教育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答:是对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的总的看法,是对教育宏观的、理性的认识。

38、教育的观念是什么? 答:是人们对教育中的一些事物的观点,如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等。 39、为什么说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答: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因此说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40、学校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确立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答:党政领导重视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并能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正确处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处于优先地位,并有稳定的来源;各职能部门都能围绕育人进行工作,并能主动为教学服务;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在对教师的考核中,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度;育人工作已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等。 41、《评估方案》中“师资”专指什么? 答:专指学校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上的教师。

非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和外聘教师,即使担任教学工作,也不作为教师基数统计,他们承担的教学任务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说明。 42、在《评估方案》中,青年教师的内涵是什么? 答:是指35周岁以下的教师。

43、研究生学位指的是什么? 答:研究生学位是指已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参加各种研究生班学习的、研究生班毕业的、获得第二学士学位的、现在攻读研究生学位尚未取得学位的,均不统计在研究生学位中。 44、何谓主讲教师资格? 答:具有硕士学位或讲师职务,新教师应通过岗前培训,取得合格证。

45、在《评估方案》教学基础设施观测点中,“各类教室满足教学需要”的内涵是什么? 答:是指普通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绘图绘画教室等都能满足不同形式的教学需要,能给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供良好的条件。计算生均教室面积用学生当量数。

46、教学仪器设备及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内涵是什么? 答:教学仪器设备是指直接面对学生、用于教学的仪器和设备,不含行政机关、教学管理、科研等使用的。教学仪器设备值是指单价8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值。

计算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所用学生数为当量数。 47、四项教学经费指什么、源于哪里? 答:四项教学经费: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

经费来源:事业费拨款,自筹经费,主管部门专项投入,其他投入等。 48、何谓“新办专业”? 答:是指毕业生不足三届的专业。

新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专业设置的依据和论证是否明确充分;有否相应学科作依托;新办专业的口径、布局是否符合学校的定位;新办专业是否有较好的教学条件(实验、实习条件、师资、图书资料、教学文件等)。 49、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心是什么? 答: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心是加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改革“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50、实践教学内容是什么? 答: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顺序、时间分配等方面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和相关课程相匹配。 51、实践教学内容革新有两层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一是要追踪课程内容的更新,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或创新活动,创新活动是指教学计划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而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包括列入选修课或课外科技活动的教学环节。 52、教学管理队伍是指什么? 答:教学管理队伍是指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人员:学校主管教学校长、教务处专职教学。

2.请问教学评估具体内容是什么

32、所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内涵是什么? 答:就是学校的定位要适应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要求,要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条件(或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33、学校的总体目标是指什么? 答:是指学校在国内外高等学校中的位置;学校的学科结构(理、工、农、医、管、经、文等);学校的类型(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型);学校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结构(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业)。 34、培养目标的层次是指什么? 答:培养目标的层次是指: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

人才的类型是指:研究型的、应用型的、研究应用型的。 35、服务面向有两层意思,具体指什么? 答:为行业服务,还是为区域经济服务,还是服务全国;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研究、开发、还是做基层的实际工作。

36、专业建设规划要合理的内涵是什么? 答:是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有相应学科支撑),要遵循教学规律。 37、教育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答:是对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的总的看法,是对教育宏观的、理性的认识。

38、教育的观念是什么? 答:是人们对教育中的一些事物的观点,如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等。 39、为什么说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答: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因此说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40、学校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确立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答:党政领导重视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并能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正确处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处于优先地位,并有稳定的来源;各职能部门都能围绕育人进行工作,并能主动为教学服务;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在对教师的考核中,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度;育人工作已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等。 41、《评估方案》中“师资”专指什么? 答:专指学校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上的教师。

非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和外聘教师,即使担任教学工作,也不作为教师基数统计,他们承担的教学任务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说明。 42、在《评估方案》中,青年教师的内涵是什么? 答:是指35周岁以下的教师。

43、研究生学位指的是什么? 答:研究生学位是指已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参加各种研究生班学习的、研究生班毕业的、获得第二学士学位的、现在攻读研究生学位尚未取得学位的,均不统计在研究生学位中。 44、何谓主讲教师资格? 答:具有硕士学位或讲师职务,新教师应通过岗前培训,取得合格证。

45、在《评估方案》教学基础设施观测点中,“各类教室满足教学需要”的内涵是什么? 答:是指普通教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绘图绘画教室等都能满足不同形式的教学需要,能给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供良好的条件。计算生均教室面积用学生当量数。

46、教学仪器设备及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内涵是什么? 答:教学仪器设备是指直接面对学生、用于教学的仪器和设备,不含行政机关、教学管理、科研等使用的。教学仪器设备值是指单价8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值。

计算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所用学生数为当量数。 47、四项教学经费指什么、源于哪里? 答:四项教学经费: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

经费来源:事业费拨款,自筹经费,主管部门专项投入,其他投入等。 48、何谓“新办专业”? 答:是指毕业生不足三届的专业。

新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专业设置的依据和论证是否明确充分;有否相应学科作依托;新办专业的口径、布局是否符合学校的定位;新办专业是否有较好的教学条件(实验、实习条件、师资、图书资料、教学文件等)。 49、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心是什么? 答: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心是加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改革“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50、实践教学内容是什么? 答: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顺序、时间分配等方面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和相关课程相匹配。 51、实践教学内容革新有两层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一是要追踪课程内容的更新,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或创新活动,创新活动是指教学计划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而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包括列入选修课或课外科技活动的教学环节。 52、教学管理队伍是指什么? 答:教学管理队伍是指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人员:学校主管教学校长、教务处专职教学。

3.关于教育教学评价的相关理论有哪些

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论,包括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多元智能理论、新课程背景的评价改革等。

教学评价的类型: 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则,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

二则,适当安置学生。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步骤是:①确定形成性学习单元的目标和内容,分析其包含要点和各要点的层次关系。 ②实施形成性测试。

测试包括所测单元的所有重点,测试进行后教师要及时分析结果,同学生一起改进、巩固教学。 ③实施平行性测试。

其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复习巩固,确保掌握并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

总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划分:(1)目标参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 教学评价的一般方法 (1)绝对评价法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绝对评价设定评价对象以外的客观标准,考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促使学生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调整自我,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 (2)相对评价法 相对评价法是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

相对评价法便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 (3)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评价对象只与自身状况进行比较,包括自身现在成绩同过去成绩的比较,以及自身不同侧面的比较(如将学业测验结果与智能测验结果相比较,根据二者的相关程度确定学生的努力程度等)。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比较充分地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力图减轻评价对象的压力。

但是,它只是使评价对象与自身状况进行比较,既不是按照一定客观标准进行评价,亦无评价对象间的相互衡量,容易导致信度降低,学生自我满足,因此常与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结合使用。 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首先,在评价主体上,更加强调学生的自评。

其次,在评价功能上,更加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再次,在评价类型上,更加重视实施形成性评价。

最后,在评价方法上,更多采用绝对评价法。相关书籍:《现代教育评价基础(修订版)》(吴钢,许钧伟) 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其基本走向 (一) 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

我国的教育评价理论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到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评价,进而又扩展到教师、课程、学校甚至区域性的教育评价,对于调节、改善、提高教育活动的作用和效果发挥了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明确了教育评价在教育活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了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功能。教育评价作为学校教育活动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对于端正学校的办学思想、优化教育过程、检验教育效果,还是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比单纯的”行政命令”更有利于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能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导向、激励和调节功能。

第二,初步建立起了我国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对教育评价的概念、作用、功能、类型、标准、模式、基本程序、基本原则、搜集与处理教育评价信息的方法和评价再评价的方法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建立起了以民意调查为基础,编制评价标准,有效采用计算机技术,全面搜集和科学处理、分析评价信息,评价活动和评价过程制度化,以提高评价信度和效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第三,基本上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评价的实践模式。在教育评价的实践过程中,我国坚持边实践、边研究的原则,重视吸收国外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同时认真总结我国宝贵的实践经验,进而上升为科学理论,用以指导教育评价的实践活动。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我国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教育评价实践活动,如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干部评价、员工评价、课程评价、教学评价、德育评价、教育管理评价、办学水平评价等等,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也吸取了不少失败。

4.经过“本专业教育评估”是什么意思

教育部每隔几年就会对大学的资格进行评估,各个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评估通过 并处于有效期内的学校,就属于经过本专业教育评估。

经过“本专业教育评估”也就是就读专业的所在学校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教育评估(对本科教育质量的评估,旨在控制教学质量)。

例如“通过本专业教育评估的大学本科学历”就是通过本专业教育评估的大学本科学历或学位是指学生在求学阶段顺利完成了本专业的学习,取得了毕业证或者是学位证书,也就是有毕业证或者是学位证的毕业生。

扩展资料: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情况:

1、1985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一些省市开始启动高校办学水平、专业、课程的评估试点工作。

2、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就高教评估性质、目的、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形式等做了明确规定,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高等教育评估的法规。

3、1994年初,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从发展过程来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相继经历了三种形式: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

4、2002年,教育部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随机性水平评估三种方案合并为一个方案,即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截至2004年底,使用该方案共评估了116所普通高等学校。

5、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专业评估

5.教师需要怎样的评价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及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智慧。

一、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方面的人文社会知识、科技类知识、工具类知识、艺体类知识、劳技类知识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求真务实、理性批判的科学精神与善待自己、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人文素养,也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创新型教师的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文理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

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即本体性知识。主要包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学科教育知识、教学策略知识等,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

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母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

三、教师要具有系统的条件性知识。

即教育形态的知识。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与学知识和教育评价知识等,它是教师从事职业行为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才能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也才能发展教师的个人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科学的教学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四、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实践性知识是思想教育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师职业情感与职业技能的综合表现,是对教师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实践训练和检验。

教育专业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属于描述性知识,可以让教师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但不能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它们只有与教育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即实践性知识进行整合,才能被激活、催化,才能赋予教师个体新的生命与意义。

6.教学评估有哪些方面

所谓的教学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规范标准,通过对学校教与学等教学情况的系统检测与考核,评定其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以期改进的过程。

它明显地具有以下内涵:第一,教学评估是一个过程,它包含着一系列的步骤与方法;第二,教学评估的活动过程,是一种有明确的目的、以实现状态与预定目标相比较的活动过程。 第三,教学评估的活动过程,伴随着一系列的检测、考核等活动,以搜集、分析、处理、评估信息;第四,教学评估活动过程的最终目的与归宿,是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行价值判断,品评优劣,以助决策。

教学评估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构成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教学评估。

由于教学活动本身的复杂性,教学评估过程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它不仅广泛地体现在对教与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评估,体现在对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以及教师工作表现、工作效果乃至教学大纲、教材的使用等情况的评估,而且还涉及到对与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紧密相关的教学主体的品体能力等诸方面的评估,涉及到对学校的教辅工作情况以及学校的教研情况、办学水平等情况的评估。

教学评估的这种内涵特征,规定了教学评估必须要在一定的科学性原则指导下,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实际内容,恰当地选用相应的科学评估形式与方法,以取得评估的预期效果。 教学评估不等于教育评估。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严格加以区分。 教学评估是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构成教育评估的主要部分和基础。

尽管教育评估从根本上说,也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有关规范标准,通过对教育活动的系统考查,确定其价值优劣,并据此予以调整的过程。但教育评估是以教育的全部领域为对象,它涉及到教育的一切方面: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学生的个体发展等,如教育体系、课程配置、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教育活动、教育质量、师生关系等。

由于教育是一个大系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特征,使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评估也具有了层次性,并且不同层次的评估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根据教育现象的不同,可以把教育评估分为宏观评估(主要是以某一地区、某一省市乃至一个国家教育的各个主要方面为对象)、中观评估(主要是以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对象)和微观评估(主要是以一个学校内部的教学情况、师生与班集体以及具体的课程为对象)三个层次,教学评估则只是一种中观和微观的教育评估。

从教学评估所涉及到的内容上看,它既被包含于教育评估的大系统之中,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教育评估中的一个主要方面。 只有把教学评估放进整个教育评估的大系统中,相对独立地、有重点地进行教学评估,才具有更高的评估价值与实际意义。

教学评估有时亦称教学评价。 造成这种称谓的不同除了有理解上的因素外,主要是由于对英文Appraisal 与Evaluation 的翻译理解不同。

二者在表示“评价”、“估价”、“评估”的意义上虽然微有差别,其实并无实质性的区分。人们对其在教育上的使用意义的理解也大致相同,没有必要一定要把它们当作两回事。

教育教学评估相关专业知识-编程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