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戏曲的知识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编辑本段]释义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
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
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念、做、打等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编辑本段]戏曲的三大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
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
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求“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
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这就突破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
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
这时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
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
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
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2.关于戏曲的知识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1]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2-5]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
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3.请问淮剧是哪个地方的剧种
淮剧是中国江苏省江淮地区的地方戏剧,主要流行于扬州、淮安、盐城等地,在上海、安徽、台湾等省市也有一定的影响。
唱腔朴实。 淮剧的方言是以江淮官话洪巢片建盐方言中建湖话音系为基础。
淮剧已经形成如下20个韵部: 四声韵部14个,即爬沙、婆娑、图书、愁收、乔梢、开怀、齐西、谈山、田仙、辰生、琴心、垂灰、常商、蓬松。 实际运用中,通常将“辰生”和“琴心”混合使用。
14个四声韵中,阴平、阳平字因在唱词中专用于下句,故称为下韵;上声、去声字专用于上句,则称之为上韵。 入声韵部6个,即霍托、活泼、六足、黑特、邋遢、锡铁。
入声不分上、下,习惯称之为“一字韵”。 历史沿革 淮剧原称江淮戏,建湖县本是该剧的主要发源地。
20世纪初,不少原来从事徽剧的艺人,相继加入淮剧行列。 清代中叶,在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
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
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是曲牌联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奏。1930年前后,戴宝雨、梁广友、谢长钰等人,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采用二胡伴奏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
1912年,何孔德、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上海。何叫天又创出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自由调。
在淮剧的发展过程中,建湖县的一些著名淮剧老前辈,对该剧的形成、定型、发展、提高贡献甚大。在淮剧还是 “草台戏”时,周二娘、谢长玉、陈为翰、李玉花等博采众长,使淮剧渐趋成熟,艺术日臻完善。
1961年,淮剧界正式确定建湖方言为淮剧的舞台语言。以后上海淮剧团的学员在团长、著名演员筱文艳的带领下,经常到建湖,学习淮剧故乡语言,体验生活。
淮剧,这朵在建湖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起来的艺术之花。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们的精心培育,如今更加争奇斗艳,引人注目。
在盐城、阜宁一带农村,历史上有僮子做香火的巫觋活动,其内容包括:祈求丰收做“青苗会”、“加苗会”;延福消灾做“太平会”、“火星会”等。随着历史的变迁,这类演出内容不断丰富,经长期衍化,逐渐发展成为“香火戏”。
香火戏,又名“三伙子”、“三可子”等,最终形成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前后。 其唱腔由流行于境内的《香火调》和淮安、宝应等地的《淮蹦子》组成。
同时,香火戏艺人常与门弹词艺人结伙搭班,故香火戏中亦有许多曲调来自门弹词。 徽戏班社进入境内之后,香火戏常与徽戏同台或合班演出,名曰“徽夹可”。
鉴于香火戏的乡音土调颇受广大群众喜爱,于是一些徽戏艺人先后转入香火戏行列,香火戏亦因此得以大量吸收徽戏艺术成就而发展,表演从只唱不做到开始注重“一引、二白、三笑、四哭”等表演程序。 另由于吸收徽戏武功与其原有武术、杂技相融合,其间还出现了一些以武戏见长的演员。
在大量引用徽戏剧目的基础上,淮剧剧目逐渐有了“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之雏形。到19世纪60年代初,香火戏基本摆脱附属于巫觋活动的性质而独立。
其后,香火戏又常与京剧同台演出,而受京剧艺术陶冶。 20世纪初,香火戏班社已遍及境内城乡。
20~30年代,许多香火艺人南下沪、宁、杭和苏、锡、常等地演出,被当地群众称为“江淮戏”。此间,由于从各个方面学习吸收京剧以及其他地方戏曲的艺术成就,加之南北淮剧间的相互交流,淮剧逐步形成了《淮调》、《拉调》、《自由调》三大主调之格局。
1940年秋,盐城市境内兴起了革命文艺活动高潮,淮戏成为主要形式之一。1942年,盐阜区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地方文工团普遍建立淮戏组(队),各区、乡也成立了以演淮戏为主的业余剧团。
在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人的关心指导下,许多新文艺工作者利用淮戏这一艺术形式,编撰出了许多现代戏,并对淮戏艺术进行改造,编创出了部分新的淮剧曲调,导演、舞美设计也开始出现于淮剧艺术创作之中。 1953年,盐城专区实验淮剧团(1956年改称江苏省淮剧团)成立后,曾集中了一批著名演员和琴师,许多专事于编剧、作曲、导演 、美术的新文艺工作者也加入了淮剧行列。
此后,剧本制逐渐代替幕表戏,导演制逐渐代替说戏制,淮剧成为有一定艺术水准的地方戏曲。 50~60年代初,盐城市淮剧界对淮剧艺术进行了挖掘、整理和规范工作,尤其是1961年成立的淮剧艺术考定委员会,在这些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8年成立的专区艺术学校,也以培训淮剧演员、演奏员为主要任务。这些,既促使淮剧艺术从各方面趋于规范化,也推动了淮剧现代戏创作。
“文化大革命”时期,多数剧团被解散,少数幸存的淮剧团移植上演了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其中省淮演出的《红灯记》第八场《刑场斗争》,1974年入选赴京演出。
在此期间,淮剧音乐由于借鉴京剧表现手法,进一步丰富了唱腔的板式变化,但也出现了淮剧唱腔京剧化的倾向。 1976年以后,尤其是1978年后,淮剧艺术事业很快恢复,并取得突破性。
4.淮剧有着什么样的来历
淮剧又称“江淮戏”,形成于盐阜和江淮一带,其主要发祥地在建湖县境内。
目前淮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戏剧种之一,流行于江苏、上海、安徽和台湾等广大地区。 淮剧最初起源于“门谈词”,孕育于“香火戏”,并受徽剧影响,直至清末逐步定型。
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淮河下游和里下河地区连年水患,百姓四出逃荒,沿街乞讨。 为了求得社会的同情,一些流浪者便用说唱诉说自己的苦难。
他们手拿竹板,卖唱“门谈词”。“门谈词”泛指当地农村的民歌小调,曲调委婉凄凉,如泣如诉。
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淮安、建湖一带农村在祈求丰收年成的“青苗会”、延福消灾的“太平会”等庙会上,一种称做“僮子”的民间艺人就用这种民间小调演唱一些以神话或民间故事为内容的简单戏文,以锣鼓伴奏,称之为“香火戏”。 “香火戏”在剧目、音乐、表演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独立的戏剧形式——淮剧。
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僮子们会唱的“香火戏”发展到初具戏剧形式的“门板戏”,经过了120年的演变过程。 淮剧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由于淮剧长期从徽剧、京剧中汲取营养,因而既保持了来自民间说唱艺术的清新、活泼、诙谐特色,又有徽剧、京剧反映内心活动的优美的表演程式,独具一格。
5.专业的陈列师需要哪些专业知识
您好:
我做了3年多的陈列工作,现在为管理,希望可以给你些建议!
首先你有个良好的艺术基础,现今国内很大一部分陈列师均是艺术类专业转行来的,这是你具备的良好条件之一!
国内陈列师的日常工作:
1. 具有独立设计各季橱窗.静态展能力
2. 每季货品的搭配与店面的陈列出样方案
3. 具有对导购的培训能力(公司陈列标准)
4. 对本地及外埠店铺的维护、检查
陈列包括的知识 “色彩学(必会)” “灯光学(必会)” “陈列知识(必会)” “服装搭配学(必会)” “人体工程学” “面料知识” “装饰学” “摄影技巧“
电脑是陈列师必会的,包括软件:
“photoshop(必会)”“POWERPOINT(必会)” “3D” “lightscape” 总之你会的软件越多越好!
个人意见:最好别去做导购!你有好的艺术基础,现在也是服装行业做设计,完全可以和陈列部门沟通下,说下你的这个想法,我想他一定会很高兴的,前提是你要喜欢陈列这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