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一课小草与大树的答案

一、为什么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修订?●现行的课标和教材均为实验版。

通过前一轮的实验,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修订。●通过前一轮的实验,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修订的条件基本成熟。

●编写人员对小学科学教学的认识进一步得到了加深。●应广大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为课标和教材的正式修订做好准备。二、本次教材修订的目标是什么?●突出科学课程本身的特点。

如:通过观察、实验等获得科学知识,体现科学的实证意识、逻辑思维和质疑精神。●凸现科学教学的任务(是理解重要的科学概念,而不仅仅是事实)。

●体现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发展的双螺旋结构协调发展,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三、本次教材修订有哪些原则?●体现科学课程发展的方向: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调发展。

●整体框架不变,适当调整和修改(因为课标还没有修订)。●保留原来的精华,吸收一线教师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建议。

●解决原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科学概念不明显;部分年级、部分课时容量过大;部分内容要求过高等。四、本次教材修订有哪些主要变动?1、教学指导思想的调整。

◆原教材:在“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上,可能太过于偏重“过程”。因此,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重形式,走过场,有的为了活动而活动,导致学生对重要科学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从而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修订版教材:注重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调发展;强调对重要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事实。例如,三上科学《植物》单元:◆原教材:由“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树”、“各种各样的叶”、和“一片完整的叶”等四个一级活动(4篇课文)组成。

单元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和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内外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让学生在对大树和美丽的树叶的观察研究活动中产生情感体验,对学生进行‘爱护草木,保护环境“的教育。(2)组织指导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

①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②经历对大树和树叶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③经历初步的按一定的观察内容和观察顺序进行观察的过程;④经历简单的、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的比较观察和测量的过程;⑤经历初步的、在观察的活动中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取关于叶的颜色、形状、大小、构成、叶脉、叶柄等多方面的知识。

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修订版教材:由“我看到了什么”、“校园的树木”、“大树和小草”、“观察水生植物”、“植物的叶”、“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和“植物的共同特点”等7篇课文组成。

单元目标是:科学概念:(1)我们利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世界;(2)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植物,他们一般都有根、茎、叶,会开花、结果、产生种子;(3)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每个植物个体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环境,一定的阳光和水分;(4)植物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5)植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营养和一定的空间,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一生的周期;(6)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物质构成、新陈代谢、适应和影响环境、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与方法:(1)用感官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2)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内容;(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的结果;(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研究的问题;(5)通过阅读提高对植物基本需要和植物多样性的理解;(6)比较多种植物,总结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探究植物的兴趣;(2)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形态植物的研究兴趣;(3)培养对植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的意识;(5)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态度。2、教材内容的调整。

(1)单元整体调整。修订版教材三至六年级每册都由四个单元组成(原教材由四至六个单元);其中三、四年级每个单元都是7篇课文,五、六年级每个单元都是8篇课文。

(2)内容增减调整。如三上动物单元,增加了“蚯蚓”、“金鱼”和“动物的共同特点”等内容;删去了“蜗牛和蝗虫”比较的相关内容;对“蜗牛”和“蚂蚁”等内容进行了整合。

(3)教材内容的难易度调整。如“沉和浮”单元,从三下调整到五上;把原五上的《健康生活》单元内容调整到四上并改为《我们的身体》单元。

(4)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调整。◆原教材:一般一开始就直接呈现探究活动;例如,四上《溶解》单元第一课“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材一开始呈现的就是活动标题——“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接下来便是活动操作方法介绍。

◆修订版教材:一般一开始提出问题或科学概念,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或其他学习方式),进而理解科学概念。例如,四上《溶解》单元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材一开始呈现的是这样一段文字:我们经常用到“溶解”这个词。

2.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谈谈粗浅的认识。一、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科学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将科学课定格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们理解的科学素养是指“会读能写”。如《英汉教育词汇》解释为①识字;②读写能力。

《西方教育词典》则解释为“一个人的读写能力和他所属的集团或文化对他所期望的读写能力。”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赫德在一篇名为《科学素养:它在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里,第一次用科学素养这个名词来描述对科学的理解,并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作为重要的问题提出来。

1970年,赫德对科学素养的概念选择了“科学启蒙”这个词,认为科学教育的广义目的是培养一个启蒙的市民,能够使用科学的智力资源去产生一个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理解科学事业,认识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以有用的途径知道一些主要的概念、假说、定律和理论,认识科学中系统研究的价值,认识探究过程和概念、定律和理论的关系,用文化、社会和历史的观点看待科学事业的需要,认识科学繁荣的文化条件与科学事业的普遍性。

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与情感。研究专家把科学素养划分为方法论的、专业的、通用的、技术的、业余的、新闻报道的、科学政策的等。

我们认为,小学科学所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指通用的,即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般的科学素养。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科学思想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情趣和志向,丰富和积累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表述、操作的能力,以及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敢于攀登的意志和品格。

二、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则1、把握启蒙性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启蒙课程”,但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他的科学素养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这一阶段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又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因此,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这就是科学启蒙的含义。

2、体现开放性科学课程的开放性是指科学教育不是一个完全可以预设的过程,尤其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来说,更是无法预测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即使是过程,也很难完全预设与控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将随着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与具体情况而展开。

因此,科学教育从目标、内容、过程、结果到评价都应体现开放性,既要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又不能拘泥于这些目标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适当的机动与灵活性,使教学过程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成效。

3、注重探究性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科学素养的目标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因此其教学过程与单纯传授知识的讲授课相比,也应该有所不同,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教师引领探究向学生主动探究发展。

4、追求整合性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但我们也要注意科学课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与人文精神的整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启发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从而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大大提高科技教育的效果。5、突出应用性科学来源于生活,也终将应用与生活,突出应用性,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的观念;其次,要让学生懂得:“我们现在所学的科学就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6、理解主体性“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

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内容标准是什么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2017版)第一部分 前言 1。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

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课程。 3。

课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

课程设计思路: 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 学科学课程内容有四大领域: 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

四大领域18个主要概念,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每个领域的主要概念分别为:6、6、3、3个。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 每个方面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 物质科学领域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主要概念1。

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2。

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3。

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4。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5。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6。

声、光、热、电、磁都具有能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二) 生命科学领域生命世界包含人、动物和植物等多种生物类群,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在此基础上,生物个体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从而使这些生物类群得以延续。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主要概念7。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8。

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9。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10。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存。11。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衍后代,使他们得以世代相传。12。

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

初步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地球的运动及其引发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地球自身结构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他们的重要性,形成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主要概念13。

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14。

地球具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圈层。15。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四) 技术与工程领域工程是人类为实现自己的需要,对已有的物质材料和生活环境加以下系统性的开发、生产、加工、建设的实践活动。

主要概念16。工程技术人员依据科学原理设计和制造物品、解决技术应用的难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7。工具延伸和增强了人类的能力;人们利用工具生产产品、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8。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每一项设计都需要不断完善。

4.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科目

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科目

1.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面试不分科目。

2.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面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社会、科学、体育、音乐和美术,共8个学科。

3.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的面试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15个学科。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面试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个学科。

4.中职文化课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面试科目同高级中学,中职专业课、中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的面试科目根据考生的专业选报相应的科目。

2017许昌小学科学学科专业知识-编程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