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风的背景知识有哪些
台风原是粤语“大风”的意思。
《福建通志》上也记载着:“大风猛烈者日飓,更甚者日艇。”“5、6、7月份应属南方,台风将发则北风先至,转而东南,又转而西南,始止。”
可见台风在闽粤一带是妇孺皆知的现象。英文Typhoon也是台风的音译。
全球台风主要发生于8个海区,而在菲律宾岛以东的海面上,即马里安那(Marianas)群岛和卡罗林群岛附近的热带太平洋,以及在关岛附近洋面和南海中部产生的台风对中国影响重大。 台风的风力很大,在海上可以掀起狂浪,击毁船只;登陆后常摧毁树木、房屋以及各种设备;它所带来的雨也非常凶猛,常造成巨大水灾;并且因为它的中心气压特别低,加以风力向上,可使海面遽然上升,高潮与巨浪同时向海岸冲击,造成所谓“海啸”,淹没海边城市和乡镇。
正是因为台风经常给沿海地区甚至内陆地区人民的生活带来灾难,我们才有必要对台风灾害的损失进行分析。在开始分析之前,先介绍一些关于台风的基本知识,例如:生成过程、路径、影响因素、一般发展趋势等。
2.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台风发生的规律及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有季节性.台风(包括热带风暴)一般发生在夏秋之间,最早发生在五月初,最迟发生在十一月.二是台风中心登陆地点难准确预报.台风的风向时有变化,常出人预料,台风中心登陆地点往往与预报相左.三是台风具有旋转性.其登陆时的风向一般先北后南.四是损毁性严重.对不坚固的建筑物、架空的各种线路、树木、海上船只,海上网箱养鱼、海边农作物等破坏性很大.五是强台风发生常伴有大暴雨、大海潮、大海啸.六是强台风发生时,人力不可抗拒,易造成人员伤亡.。
3.台风知识
台风综述 (1) 指亚洲太平洋及印度洋海域的旋风。
例:约瑟夫.康拉德小说中描述的“台风”。 (2) 特指热带海洋发生的强烈热带气旋。
台风(或飓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只是随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
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台风在欧洲、北美一带称“飓风”,在东亚、东南亚一带称为“台风”;在孟加拉湾地区被称作“气旋性风暴”;在南半球则称“气旋”。
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风向在北半球地区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为顺时针方向)。
在气象图上,台风的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台风中心为低压中心,以气流的垂直运动为主,风平浪静,天气晴朗;台风眼附近为漩涡风雨区,风大雨大. 有史以来强度最高、中心附近气压值最低的台风,是超强台风泰培(英语:Typhoon Tip,台湾译名:狄普),日本1979年的大范围洪灾就是由这个台风造成的 泰培与美国地图的大小比较。
typhoon在美语中指发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热带暴风。若追溯其语源,也许很少有单词能像typhoon 一样表明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多国语言背景。
希腊单词typhon 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就象在中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阿拉伯语一样,那时,阿拉伯人的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 Tufan,希腊语的阿拉伯语形式,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
这样,阿拉伯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 和 tufan 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在中国,给了热带风暴的另一个单词-台风。
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 fung 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 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
编辑本段台风特点 台风根据近几年来台风发生的有关资料表明,台风发生的规律及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有季节性。台风(包括热带风暴)一般发生在夏秋之间,最早发生在五月初,最迟发生在十一月。
二是台风中心登陆地点难准确预报。台风的风向时有变化,常出人预料,台风中心登陆地点往往与预报相左。
三是台风具有旋转性。其登陆时的风向一般先北后南。
四是损毁性严重。对不坚固的建筑物、架空的各种线路、树木、海上船只,海上网箱养鱼、海边农作物等破坏性很大。
五是强台风发生常伴有大暴雨、大海潮、大海啸。六是强台风发生时,人力不可抗拒,易造成人员伤亡。
中国把进入东经l50度以西、北纬 l0度以北、近中心最大风力大于8级的热带低压、按每年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这就是我们从广播、电视里听到或看到的“今年第*号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编辑本段台风的形成及演变台风形成 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而水汽在抬升中发生凝结,释放大量潜热,促使对流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令海平面处气压下降,造成周围的暖湿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抬升。如此循环,形成正反馈,即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机制。
在条件合适的广阔海面上,循环的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 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摩擦,由于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旋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
以下为人教版高一地理书第一册的描述::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
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台风结构 台风结构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一、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
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二、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三、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四、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
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台风源地 台。
4.谁有台风知识汇总
台风和飓风都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东亚一带叫台风;在南半球称旋风。
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天气。风向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中心气压最高而气温最低。
(1) 指亚洲太平洋海域的旋风。例:约瑟夫.康拉德小说中描述的台风; (2) 菲律宾或中国海地区发生的热带气旋; 台风的形成 台风的成因,是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成水汽升空,而周围的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终必使整个气流不断扩大而形成「风」。
由于海面之广阔,气流循环不断加大直径乃至数有公里。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磨擦,由于越接近赤道磨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漩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漩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
台风的中心就在我们目前看到的风向成丁字形的位置,根据风向和风速就不难判断出台风中心的距离和走向了。根椐我四十年观测台风耒临前的行云方向,判断台风是否从本地经过,基本上全部准确。
准确性有好多次竟先予本地的预报。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米时,我们就称它为台风。
( 以下不代表我的编辑 ) 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一、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
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二、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三、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四、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
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编辑本段]台风的发源地 台风源地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广阔的洋低纬洋面上。
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加强发展为台风的初始位置,在经度和纬度方面都存在着相对集中的地带。在东西方向上,热带扰动发展成台风相对集中在4个海区。
(1)南海中北部的海面 (2) 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 (3)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海面 (4)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 [编辑本段]台风的分级 在热带洋面上生成发展的低气压系统称为热带气旋。国际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来确定强度并进行分类: 一、较强台风 超强台风(Super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米/秒,也即16级或以上。
强台风(S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41.5-50.9米/秒,也即14-15级。 台风(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32.7-41.4米/秒,也即12-13级。
二、弱台风 强热带风暴(ST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24.5-32.6米/秒,也即风力10-11级。 热带风暴(T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7.2-24.4米/秒,也即风力8-9级。
热带低压(TD):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0.8-17.1米/秒,也即风力为6-7级。 [编辑本段]台风的路径 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作用于台风的动力。
动力分内力和外力两种。内力是台风范围内因南北纬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转偏向力差异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台风范围愈大,风速愈强,内力愈大。
外力是台风外围环境流场对台风涡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基本气流东风带的引导力。内力主要在台风初生成时起作用,外力则是操纵台风移动的主导作用力,因而台风基本上自东向西移动。
由于副高的形状、位置、强度变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致台风移动路径并非规律一致而变得多种多样。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其移动路径大体有三条: ①西进型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最后在中国海南岛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这种路线多发生在10-11月,2006年就是典型的例子; ②登陆型: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登陆,并逐渐减弱为低气压。
这类台风对中国的影响最大。近年来对江苏影响最大的“9015”和“9711”号两次台风,都属此类型,7-8月基本都是此类路径; ③抛物线型: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这种路径多发生在5-6月和9-11月。
台风形成后,一般会移出源地并经过发展、减弱和消亡的演变过程。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圆形涡旋半径一般为500km~1000km,高度可达15km~20km,台风由外围区、最大风速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外围区的风速。
5.气象科普小知识:台风是怎么形成的
台风是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使海水温度升高,蒸发形成水汽升空,而周围较冷的空气又流入后再上升,如此循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台风。而台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也是不容小觑的。
一、强风,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在如此强大的风力上,海上船只很容易沉入海底,在陆地上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建筑物摧毁,所以,强风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二、暴雨,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mm的大暴雨,少数台风甚至能够产生1000m的特大暴雨,台风带来的暴雨强度大,洪灾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破坏性极大,是最具有危险性的自然灾害。
三、风暴潮,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作用,会形成海水向海岸方向的强力堆积,致使潮位猛涨,海浪排山倒海般压向海岸,可使沿海水位上升5到6米之多,不仅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和土地盐渍化,而且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还会产生极高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淹没城镇农田,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6.台风的科学资料
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以下用惯称台风,大西洋或东太平洋惯称飓风)年均达34.5个,其中近半数的强度级别为台风(17.3个),而登陆我国沿海的台风年均9.3个(约占27%)。
台湾、华南和华东沿海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频繁和灾害极严重的区域之一。当近海强台风影响或登陆时,最大风速可超过60米/秒。
据统计,在我国台风引发的风灾、风暴潮灾、洪灾以及衍生灾害(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年均达260亿元,死亡453人。台风侵袭不仅对沿海地区人民生命造成严重伤害,且对沿海城市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同时,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带的城市安全也构成严重威胁,是阻碍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灾害天气系统。
比如,今年袭击美国新奥尔良的“Katrina”飓风,给该市带来了毁灭性的灾害,它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财产和人员伤亡,而且给美国的社会也带来了动荡,其影响程度历史少有。虽然,我国尚未有造成如此严重的台风灾害,但是我国的地理位置特殊,很容易造成台风的袭击,比如,今年的“麦莎”、“泰利”、“海棠”等也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突显台风防灾减灾的重要。
长期以来,台风路径(中心位置)预报一直居于台风灾害预警信息的首位,国内外气象学界为了防台减灾,半个多世纪以来,致力于研究改进台风路径预报方法,从半经验的天气学方法、基于统计理论的客观预报方法发展到基于大气动力热力学理论的数值预报方法以及集合数值预报方法,使台风路径预报的精度总体上得以较稳定地逐步提高,2004年,我国中央气象台发布的24、48小时台风预报位置的平均距离误差分别为137.7km(602次)和251.5km(494次),而日本东京台风中心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台风位置预报平均误差分别为125.9km(548次)、245.1km(449次)和121.6(593次)、216.2km(506次),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比,台风路径预报总体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防台减灾的经验愈益表明,台风预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其制约因素很复杂,除了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性、登陆台风移速和移向与海岸线的交角、风雨分布预报能力等气象因素外,还涉及天文潮、水文地质状况、地形、沿海地带防汛设施、预警信息的传输以及防台减灾决策和城乡居民的防范意识等等,关键是台风预警信息的精细度,不准确的或不充分的台风预警信息可导致两种极端的后果: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或者人、财、物力的无端浪费;而预警的失误和防台减灾措施的不当均可导致群众对预警信任度的降低,进而阻碍应急措施的有效实施;同时,在目前尚缺乏准确和充分的监测信息和预报工具情况下,预报决策者承受的种种压力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所发布预警信息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影响有效台风预警的因素很多,但以下气象科学问题亟待思考和探讨. 1、有效台风预警的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 提高近海登陆台风预警有效性的气象关键技术在于:对近海台风综合探测获取充分信息基础上,深化认识登陆前、后台风结构变化的规律,以此为理论基础,发展较精确的路径临近(短期)预报、精细化的强度和风雨分布预报以及台风的变性预报等先进技术。1.1 近海(登陆)台风的综合探测 大范围的台风系统在近海登陆前同时受陆地和海洋影响,由于地表和海表摩擦的差异、地形动力强迫和海浪扰动的差异、陆面和洋面热量输送的差异等,以及海洋-陆地-大气三者的相互作用对台风边界层内结构变化,进而对其发展的影响远比在远洋面上复杂得多,在大尺度环境场较弱或环流形势不稳定情况下,其活动趋向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仅依据雷达、卫星监测手段也较难获得其空间结构及其变化的资料,极大阻碍了对台风结构变化及风雨分布变化规律的理论认识,为掌握近海台风动态和深入认识其变化规律,加强探测能力是必要的。
发达国家针对台风强度变化的监测和预报问题,已采用多种先进仪器设备对其进行跟踪探测,例如,美国NOAA的机载高时空分辨率的垂直和水平扫描探测飓风的Doppler雷达和GPS下投探空仪可获取飓风内部风、压、湿、温的时空分布,已用于监测飓风动态和研究其结构对强度变化的作用;在美国联合飓风试验基地2003-2005年计划中,有10项课题为飓风监测、预报的应用研究,如机载多普勒雷达测定的飓风风场资料的实时分发等,其目标都是为提高飓风预警报的能力;甚至台湾也在近年开展对台风的飞机探测试验。1.2 台风强度和风雨预报的精细化预报问题 台风预警信息中的台风路径预报虽至关重要,然而台风灾害程度直接取决于影响域内与台风强度密切相关的风雨强度及其时空分布的变化,但缺乏有效的预报方法。
气象学界已认识到,在台风强度及其风雨分布预报能力低下和防台减灾能力不够充足情况下,同等强度台风所引发的灾害将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愈益增大,即使近海台风位置预报较准确,因其强度变化和风雨分布的不确定,也可能使台风预警的有效性大为降低,如2005年0509号台风麦莎北上,根据预警信息,京、津地区实施了防台减灾应急措施,如防汛、工程建设和交通等建筑设施的加固、人口的转移、。
7.台风的简介快有用
台风简介
台风是产生在热带海洋面上的强大而深厚的暖性低压系统。直径通常为500—1000公里左右,最大可达2000公里,最小仅160公里。中心气压平均在950毫巴以下,最低可为887毫巴。台风是一种极猛烈的风暴,除南大西洋外,各大洋都有发生,大洋的西部发生得比较频繁。当低压发展得较强时,在大西洋及东太平洋的称为飓风;在印度洋的称为热带风暴;在西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称为台风。我国规定:凡台风中心附近地面或海面,最大风力大于8级时,就称为台风;风力达到12级以上则称为强台风。气象上通用符号表示。在西北太平洋上一年四季均有台风出现,袭击我国的台风常发生在5—10月,平均每年约6次,其中7—9三个月最多。台风所到之处狂风暴雨,往往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但在盛夏季节,台风降水对农作物生长有一定好处。在台风中心处存在一个风轻云淡的区域称为台风眼。在眼区,风力突然减小,有时甚至风平浪静、云消雨散、温度增高、天空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