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做到理论实践相结

这个“通道”是什么呢?又怎么“对接”呢? ◆多年来,我们经常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究竟怎样结合的问题,人们关注的比较少,主要停留在提法上,“口号式”的比较多,严重制约了理论的实施。

这也同时说明一种情况,就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对此理解透彻的。理解这个问题,我想应该从两个角度展开。

一个角度是“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层面,这首先要弄清楚理论与实践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首要的,也应该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有这种情况。

那这么说是理解的层次吗?我认为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吧?还是指导和研究的关系呢? ◆也可以这么理解。理论能够有效指导实践,而实践又能验证理论的可行性。

在当前,我们所从事的是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是以一定理论作支撑的,并以理论作指导的。如果哪位教师拒绝理论,实际上就是拒绝进步。

因此,有专家提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指出了理论的重要性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但是在实践层面看,尽管都在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实际上理论和实践却常常是剥离的,很多实践不被理论所指导,出现理论和实践“两层皮”, 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做到相结合。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对接。 ◇是这样的。

有时理论和实践之间不是对接的,那么实行起来有偏差怎么办? 教学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解决呢? ◆你以上所说的,就是下边我想要说的另一个角度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实践不用理论指导,理论也不能指导实践的现象。

究其原因,不是理论不对头,也不是实践不需要理论指导,而是在操作层面,人为地将理论与实践拉得很远,尽管有理论指导实践的愿望,却是事与愿违。 ◇那就是我们实践理论的人要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了,让理论的力量在实践的层面上开花结果。

◆以上只是一种现象分析。 事实上,理论确实距离教师所能接受的程度有相当的距离。

出现这种现象怎么办?这个时侯,就要想到理论与实践有效对接的问题。如果再划分层次,那就是将理论进行有效、透彻地解读,甚至是分解,让理论形成在与教师教学实践接近的另一个层面上。

就象鉴赏文艺作品一样,剖析内涵,挖掘主旨,增强感悟,让更多的人产生共鸣。 ◇就是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应该是对接的交点吧? ◆是的。

再进一步讲,当前专家所进行的指导与引领,与我们普通教师所能接受的程度还有相当的距离。听了专家的讲座,往往出现“听起来感动,说起来激动,做起来不动”的现象。

为什么呢? 不是专家引领的路子不对头,而是很多专家并不十分清楚我们基层普通教师的业务素养究竟有多高,专家们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判断比较理想化。 因此,专家所进行的专业引领往往和我们教师的实践找不到结合点,也就不能做到相结合。

◇教师没有找到和自己实际情况相应的结合点,这是实际情况,专家们或许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感觉吧。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我们在培训时,也往往对很多理论照本宣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所传导出的理论当然也就大打折扣,更谈不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

这个时侯,我们就不能等待观望,就要寻找哪个层面适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合点。 ◇理想化不能只作为一种追求,应该快速找到结合的方式方法才对,不然就成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遥远目标了吗? ◆你理解得很正确。

从你的说法上,可以引出现在正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那么我们所做的具体工作是不是在运用科学发展观呢?其实也是。 如果按照条文去生硬套用,也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

当它们出现两层皮的现象的时候,问题就很多了。我在博客中所作的分析与表述,其实就是对一些理论进行二次解读,降低一个层次,与教学实践更为接近,让教师容易理解和运用。

◇我认为也是这样。我看到了那些博文,完全是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

◆那么这个“对接”由谁来进行呢?我想还应该由教育教学管理层的人员进行解读、分解、细化来完成。只有这样,才更接近教师的实践层面。

在这个层面,如果教师能够理解和运用,也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反过来说,“对接”上了效果就一定出现了吗? 那也不一定,还需要教师进行内化,化作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工作行为。

因此还需要教师积极参与进来才能真正完成。 ◇明白了。

就象您以前说的那样,不能抱怨,明知条件和实际情况已经这样了,只能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才是最佳途径。 ◆是的。

实际上,对于很多概念与要求,教师还都没有真正理解到位。比如,“有感情朗读课文”,很多教师理解为就是流利地读课文,或者是有节奏地读课文,或者是“拿腔作调”地读课文,使情感游离于文本之外,只是注重了朗读技巧,而情感极其苍白。

其实不然。这个要求,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本当中,以情促读。

课标中有这方面的要求,但是教师在理解上还与课标要求有距离,类似的问题这也需要进行二次解读的。 ◇我打个比方理解这件事,就象唱歌的人不是仅仅识谱、定调,还要有汹涌澎湃的真情,这样的歌声才能感人。

共鸣从这里说起吧? ◆是的。唱歌讲究声情并茂,读课文的要求也在此。

共鸣是文艺作品的内涵与。

2.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意义,写150字的小短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题记

如果说人生是战场,那么实践就是胜利的利器;如果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那么实践则是中间架起的桥梁.

人要获得知识,无外乎有两种途径.一是学习理论知识;二便是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忽视了实践,就会前功尽弃,一事无成.实践是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的结论,多实践便多经验,多经验便多知识,实践让人居有定居,衣食有着;实践让人在富足之余,品尝丰富的精神盛宴;实践让人纵览古今,解开一个个未知之谜.

实践往往比理论更有力量,通过实践证明自己,就会享受“躬行”之乐,收获成功之悦.

就像后梁时的导师厉归真,他对画老虎到了痴迷的境界,但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在纸上表现出老虎的王者风范.为了画的形象逼真,厉归真决定深入山林,对老虎进行近距离观察.他背着干粮、画具,独自一人来到深不可测的老虎出没的深山里,在树上搭了一个棚子,不顾危险,来掌握老虎的习性,临摹它的神态,描绘它的动作.经过这次实践后,厉归真的画技炉火纯青,他笔下的门户栩栩如生.

可见,要想获得一番成就,光靠单一的练习是不行的,就像厉归真画虎一样,没有近距离的深入探索事物本身,就没有那最重要的灵气.没有亲身的实践,就没有办法检验真理.

就像莎士比亚,年轻时,他孤身一人独自闯伦敦,想在剧院里找个工作,谋求发展,圆自己的戏剧之梦,但剧院的人告诉他,他们只需要一个马夫,当为了接触戏剧,莎士比亚毫不犹豫的接受了这个差事.一有空余时间,他就从门缝里偷看台上的演出,逐渐的他熟悉了戏剧方面的知识.不久,老板发现他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就让他帮忙给演员提词,有时还让他跑跑龙套.再后来,戏剧老板还让他参加改编剧本的工作.就这样,莎士比亚一步步走上了戏剧创作的道路.

莎士比亚最终的成功,和他长期的实践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人成功必经的历程,需要不断探索、实践,才能完成自己的梦想.

如果,不注重实践,就会有这样的下场.就像赵括,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他从小喜欢阅读兵书,在和别人谈行军用兵之道时,谁也不能与之抗衡,他也因此洋洋得意.公元前259年,秦军来犯,与赵军战于长平.赵军在老将廉颇的带领下有效地抵制了秦军的进攻,拖延了战期.秦军怕久战不下,使用反间计,赵王于是贬斥廉颇,启用赵括为主帅.赵括改变了廉颇的战略,生搬兵书条文,结果导致赵军全军覆没,赵括也死于其中.

赵括纸上谈兵的服饰可谓家喻户晓.我们应该以他的纸上谈兵为前车之鉴.但是似乎仍有不少人没有汲取教训.而且当前的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缺少社会实践.当这些学生进入社会,便会与社会脱节,被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实践全面发展,不断完善自我,不做书呆子,不做言论的伟人,实践的矮子.

实践是初春的惊雷,唤起万物复苏;实践是夏日的冰茶,沁透凉爽全身;实践是深秋的汗水,获得丰收喜悦;实践是冬日里飘落的白雪,浪漫白色世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通向成功彼岸的唯一航线.实践是人生战场的利器,是理想与现实间的桥梁.

3.大学怎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你要明确上大学是干吗的,大学毕业你想有个什么样的生活。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了动力,大学怎么过都是充实的。其次,拿出70%以上的时间用于学习。

现在大学氛围普遍比较浮躁,没事就聚会、K歌、看电视、玩游戏。

能真正踏实的学习,学到你想要的知识真的很难得,一些马上要毕业的学生都后悔没能拿出必要的时间看书、学习。同时,要争取奖学金,不管多少,是一项荣誉。

再次,要宽以待人,多交朋友,少得罪人,多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也好,社会兼职也好,总之,不能把自己束缚在校园的象牙塔呢,多接触社会积累经验,对于以后走入社会也是好的。

最后,不要羞于表现自己。自己的特长、能力不要不敢表现出来,要敢于竞争、勇于接受竞争,在社团、班干、党员及各类先进评选中努力争取。

这些头衔对于走入社会的人来说有益无害。

4.如何正确认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1.理论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休系就是理论.科学的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2.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即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2)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则有阻碍作用.(3)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3.科学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它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抓住了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反映了事物发展规律,因而能够使我们综观全局,高瞻远瞩,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确定事物前进的方向,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2)能提供科学的方法,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给人们探求真理提供科学的认识工具.(3)能成为人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思想武器.科学的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4.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①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因为:一方面,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另一方面,理论只有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变为物质力量.再好的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也是毫无意义的.②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正确的结合,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厉史的统一.理论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事物的共性.而客观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有着生动的、丰富的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囚此,必须运用理论,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理论和活生生的具体一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统一.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客观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的,实践也是发展的.因此,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以符合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③要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5.如何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要努力培养学生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理解了生物学基本概念,切实掌握了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后,还应注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决新信息题,这是一个从学习知识到灵活运用知识的深化过程,也是一个知识迁移过程,更是一个知识能动飞跃的重要表现。

例如,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曾经做了一个试验,对两个教学班采取不同的方法。一个班采用传统的程序方式教学,在课堂上把生态因素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全采用教师讲授,并结合幻灯机和挂图等方法。另一个班采用发现法教学,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工活动。

经过实验得知,在采用发现法教学的班级中,学生经常产生猜测、惊讶、困惑的心理,从而紧张地、积极地思考和探寻解决的途径。这样,学生的学习便从外部的作用转变为内部的动机。心理学上认为:学习的内部动机作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初步成功之后产生的,最初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兴趣和发现的自信。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是从学科本身出发,来激发学生的探求心,容易使学生具有独立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不仅不把学习看成负担,而且看成一种精神需要。并逐步理解了生物科学知识来自实践,又要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方法。

6.在大学怎样将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李开复,前微软副总裁) 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 大学四年应是这 样度过 李开复 2005年2月 ——————————————————————————– 今天,我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

关掉电脑后,始终有一封学生来信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开复老师: 就要毕业了。 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 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

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 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这封来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学生的心声。

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第一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第一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 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

在这封信中,我想对所有同学说: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

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

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大学:人生的关键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

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

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

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

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 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 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1] 都不会用。” 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

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

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

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我认识的不少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念研究生的朋友。

他们认为来美国后,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们最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内时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

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

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

专业知识要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编程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