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些方面表现为寒湿重

身体有以下症状或特征,代表体内有寒湿:

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

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

反复的口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

口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

咳嗽时痰是稀白的,代表体内有寒

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

流出的汗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

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

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

经常腹痛、腹泻,代表体内有寒

脸上长痘和斑,代表体内有寒

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

手、脚常年冰冷,代表体内有寒

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

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的部位越痛,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2.让身体远离寒湿有何养生要则

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已经知道,“病从寒中来”,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很难完全避免身体受到寒气的侵袭,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建立起正确的养生原则,尽量减少寒气的侵人。

(1 )洗头时不做按摩。许多人到理发店洗头时都喜欢叫理发师为自己按摩一下头部,但是这种按摩会使头部的皮肤松弛、毛孔开放,并加速血液循环,而此时我们的头上全是冰凉的化学洗发水,按摩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吸收化学洗发水的时间大大延长,张开的毛孔也使头皮吸收化学洗发水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寒气、湿气也会通过大开的毛孔和快速的血液循环进人头部。

(2)顺天而行,不吃反季节食物。有的人爱吃一些反季节的食物,例如在冬季的时候吃西瓜,而中医认为,温热为阳,寒凉为阴,只有将食物的温热寒凉因时因地地运用,才能让人体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阴阳平衡,不会生病。

如果逆天而行,在寒冷的冬季吃性寒的西瓜,怎么会不生病呢?(3)好好休息。 要排泄寒气,休息是最好的策略。

休息可以省下身体的所有能量,让身体用来对付寒气。这时如果强迫身体把更大的能量用在其他地方,例如耗费大量体力的运动,也能使症状消失,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已经把寒气清理完毕,而是因为身体没有足够的能量继续驱赶寒气。

只有等身体经过适当的休息有了足够的能量之后,才会继续祛除寒气。 (4)避免淋雨。

经常淋雨的人,头顶多半会生成一层厚厚软软的“脂肪”,这些就是寒气物质。等身体哪一天休息够了,血气上升,就会开始排泄这些寒气。

由于长时间积累了大量的寒气,身体需要借助不断地打喷嚏、流鼻水的方式将之排出,这时又会因为频繁打喷嚏、流鼻水而被医生认定为是过敏性鼻炎。 所以,要切忌淋雨。

(5)睡觉时盖好被子。夏天因为天热,有些人为了贪图凉快,睡觉时喜欢把肩膀露在外边,殊不知,寒气很容易从背部入侵,一个背部总是受凉的人,身体状态一定不是很好,所以在睡觉时一定要盖好被子。

(6)家中常备暖饮。除了按时的休息之外,人们也可以适当服用中药,加速寒气的驱出。

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服用市场上很容易买到的一些传统的配方。当确定是肺里的寒气时,可以服用姜茶;如果确定是膀胱经的寒气,则可以服用桂圆红枣茶来协助身体祛除寒气。

3.什么叫寒湿,怎样除掉体内的寒湿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1800多年前,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我们不都是这样做的吗?)

张仲景是《伤寒论》的作者,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见,主要是以湿邪为主。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换句话说,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对四季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冬天烧暖气,穿件单衣还冒汗,阳气外越,藏不住精气。(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人体在这种环境的状态下最容易生病,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来越差了,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

酷暑时节,人们贪图冷气,爱喝冷饮,爱吃凉菜。一杯冰镇啤酒下肚,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透着凉快劲儿。殊不知,为贪图这一时之快,同时也将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成为困扰我们健康的一个大大的隐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所以脾气在七八月的时候最旺盛。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同时,脾主运化水液,它的特点是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

还有的人喜欢吃猪肉,猪肉性味咸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导致痰湿,如果感觉体内湿重,最好坚持吃一段时间的素食;长期吃电饭煲煲的大米饭,也容易造成体湿。体湿的人可以用薏米红豆汤或锅巴来解决。喝上一阵子薏米红豆汤之后,再喝小米粥来补补脾胃,久之脾健,湿自化。

自我诊断体内是否有湿的方法起床时——看感觉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如厕时——看大便

清晨方便后,可以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这就是问诊单上为什么要问大便的原因)也说明体内有湿了。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但现在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大便。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这是脾虚的重要标志,很多人都有)总有排不净的感觉。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则百病丛生。

洗漱时——看舌苔

上完厕所后我们通常就开始洗漱了,刷牙前我们不妨抽出几秒钟,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

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除了以上主要的三点,还有两个判别方法:

第一,看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候,恶不恶心。很多人说自己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点。 第二,早晨起来感觉小腿肚子是不是发酸、发沉。这些也是湿的典型特征,顺便说一个祛湿的妙法,就是点揉承山穴。

4.寒湿的形成

现在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

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

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

5.

寒湿之邪内盛,困阻脾胃枢机所引起,临床以脘闷体重、便溏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常见于痰饮、泄泻、霍乱、黄疸、水肿,以及西医的急性胃肠炎、黄疸型肝炎、肾炎等疾病。 寒湿困脾的病理特征是脾阳不振和湿邪内盛。

可因素体脾阳不振,加之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使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停滞而为水湿。 内生的水湿又困阻脾阳,形成恶性循环。

亦可因冒雨涉水,或居处潮湿,寒湿内侵,脾阳受困而形成。寒湿困脾证临床表现为脘腹痞闷胀痛,饮食减少或不思饮食,口中黏腻,大便溏泄,头重如裹,肢体困倦沉重,面色晦黄,或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妇女白带增多,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脾气被遏,运化失司,故见腹胀便溏;寒湿困阻,清阳不展,故见头身困重,面色晦黄;寒湿困遏阳气,水湿失于温化,泛溢肌表,故尿少肢肿。 寒湿困脾证的治疗,以温中化湿为法。

胃苓汤、平胃散、实脾饮、理中丸、苓桂术甘汤等方剂可随证选用。 寒湿困脾与湿热蕴脾证均属湿邪困脾之证,均见脘腹痞闷,肢体困重,大便稀溏,苔腻脉濡等症。

但寒湿困脾除脾为湿困之外,还兼有脾阳不振、阴寒内生等病理变化,故常兼见腹痛,浮肿,尿清色白,苔白脉缓等症;湿热蕴脾除湿邪困脾外,还兼有热邪,故常见小便黄赤,苔黄,脉数等症。 治疗在健脾利湿基础上,寒湿困脾证应温中散寒,湿热蕴脾证应清热利湿。

6.寒湿的原因有哪些 要警惕三大因素

1、缺乏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体质,还可以帮助身体百排毒排湿排寒,而体内寒湿集聚的人多半都是因为缺乏运动。当运动缺乏了以后,身体素质自然就会下降,身体当中的毒素也会更度多,这样就更容易被寒湿入侵了。

2、饮食过量

我们吃饭的时候为了消化食物,血液会更多的供给肠胃,而当你摄入的食物过多那么为了消化就会有更多的血液供给肠胃,这样供给其他内脏的血液就见少,这样他们产生的热量也会减少,时间长了人体的温度就会下降,慢慢就变成冷体质了。

3、过量的摄取水分

水分也是会降低我们的体温的,这个内和被雨水淋湿体温会下降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摄入了过多的水分,比如说喝了过多的饮料或者是咖啡、茶容水什么的就会导致水分集聚在体内不能排出,这样就会致使体温下降,体质也就会慢慢的变冷了。

7.湿寒体质的人应该注意什么

湿寒体质的人可以先从源头脾下手,因为中医讲,脾为生湿之源头,建议:

1、关于寒:泡脚,在你的泡脚水里加8大片姜,每天泡,原则是,见好就收,情况有改善就减量。

2、关于湿:早晚各一杯薏仁茶,以薏米仁、赤小豆、淡竹叶、马齿苋、淡竹叶、芡实、绿茶组合而成更利于健脾祛湿。

湿寒的专业知识-编程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