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学习有关陶瓷色料的专业知识该从哪里入手
主要原料为高岭土,还有各种有色材料(如氧化铜,氧化铬,锰盐,钴盐,铁盐等金属盐)所以说必须先学好无机化学·你得知道每一种材料的成分,显什么色,(如铁显蓝 绿,铜显红,锰显褐色,铬显蓝绿色l,钴显蓝色,镍显绿色等),建议看看大学无机化学课本了解过渡金属离子颜色,但生产陶瓷需注意三大情况温度,空气量,涂釉量,就拿空气量来说吧,上面所述的金属显色是空气不过量的情况,一旦空气过量,则铁显黄 红 褐 黑色,铜显蓝绿色,锰显紫色 褐色,铬显黄 绿 褐色,钴显淡蓝 粉红色,镍显黑 墨绿色等,所以需注意空气量,温度也一样,温度太高,就太硬,反之又太脆太软,涂釉量是关键,它能决定产品是否光滑 不渗水 色彩丰富 柔和度高 光泽度高,亦能决定整个成品质量,是重要之最。
陶瓷色料的好坏对陶瓷本身无明显影响,表面的光洁度和硬度,主要还是看温度,当然涂釉的强度于
陶瓷色料的好坏有关,质量差的的色料会使釉层起皱,疏松,光泽度弱,色彩不均匀,易脱落.
希望能给你帮助。
2.盘子的分类用途,至少五种,求解
盘子有哪些分2113类?
1、按材质上分
(1)塑胶盘子5261 PP、PE等材料为主;
(2)陶瓷盘子 家用陶瓷为主;
4102
(3)金属盘子 不锈钢、铝、锡1653、马口铁等;
(4)木盘子 主要是打饭用的盘子。
2、按用途分
(1)家庭用 比较常用的是专小盘子、糖果盘、水果盘等;
(2)服务业 盘子也可以当做厨具用,尤其是那些水煮鱼、火锅都需要属用到金属和陶瓷盘子、水果盘用等。
3.陶瓷盘子价格为什么差那么多
陶瓷成本来自这么几方面,生产环节包括胎料、釉料,烧制,人工流通环节就不展开了。生产环节上,胎料会影响瓷器的结构强度,但是对安全性没有影响;釉料的门道就深了,铅超标不是没有理由的,铅釉普遍熔点低,容易烧结形成光洁表面而且色泽鲜亮,可以节约非常非常大比例的生产成本,炉温一下子可以降下来几百度,燃料等等的成本省得不是一点点。 所以这不是原料不纯,而是有意添加的 。这类瓷器可以用作装饰,但绝对不适合接触食物,不过话说回来,几块钱的东西估计摆着也不好看。
4.欣赏陶艺作品应当具备哪些专业知识
概说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
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
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 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观胎辨釉 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 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
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
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
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
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
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
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
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
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
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观察造型 从各朝代陶瓷的造型去判断 陶瓷鉴定,造型是一个重要依据。 它有明显的时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会时期人们的审美观。
饭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皿,一般人对它也许注意不多。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
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
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
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宋代的梅瓶造型是小撇口,短颈,肩特别丰,身体修长,圈足,给人以古朴秀美之感。
到元代,则改宋代时的小撇口为板唇口,短颈加高,从直统式小颈改为喇叭状,下身加粗,体形变大。到了明代早期,其口又改为卷唇口,肩丰而斜,下身略胖,改变了宋代的秀长身形,向平稳实用发展,这是梅瓶造型最美的时期。
发展到清代雍正时的梅瓶,它以明代早期为式样,但其口往往略高于明代,和颈相接处象欠一定弧度似的,没有明代早期那么好看。 这时期的梅瓶,虽然丰肩,但肩的上部不是忽平就是下斜,下身又有所加粗,造型呆板,失去线条美。
到清代后期,其造型更加呆板,更加粗糙,艺术欣赏价值也就更差了。笔筒是文房四宝之一。
顺治年间的笔筒体形高,平底无釉,胎厚体重。到康熙年间,体形略为降低,这时笔筒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
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壁型,所以,人们称之为:“壁足“。但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壁足”改为“圈足”。
不同的造型,打着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因此,认识、熟记各个时代器物的造型,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拿起一把“鸡头壶”,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壶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产物。
说起“宫式碗”,则应该知道是明正德年间产品的一种造型。如果是“观音尊”、“棒槌瓶”、“花觚”、“太白缸”、“柳叶瓶”等等,这些都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生产的器物。
所以说,型制对古陶瓷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 辨别款识 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 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
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殿堂)、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
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
5.如何选陶瓷餐具盘碗
选择陶瓷餐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购买陶瓷餐具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市场,切不可贪便宜购买没有正式生产厂家的劣质产品。国家规定,将陶瓷餐具置于4%的醋酸中浸泡,铅的溶出量不得大于7毫克/升,镉的溶出量不得大于0.5毫克/升。正规的生产厂家的产品基本都能符合这一要求;
2. 购买时要注意看餐具的成色,用手触摸餐具表面,看内壁是否光洁;
3. 用鼻子闻是否有异味;
4. 不要购买颜色过于鲜艳的陶瓷餐具。为使色彩鲜艳,厂家会在釉彩里加入一些重金属添加剂,因此,颜色越鲜艳的餐具,重金属就越容易超标;
5. 应购买原料、工艺控制比较严格的釉中彩、釉下彩餐具。
1. 陶瓷餐具简介
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长石、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 陶瓷餐具的烧制和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造型多样、色彩斑斓、手感清凉细滑,容易洗涤,深受国人喜爱。陶瓷餐具的制作方法分为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三种。釉上彩陶瓷用颜料制成花纸贴在釉面上或直接以颜料绘于产品表面,再经低温烤烧而成,由于烤烧温度达不到釉层熔融的程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釉中。用手触摸釉上彩陶瓷,感觉花面有明显的凹凸感; 釉中彩陶瓷的烤烧温度可令釉料熔融,颜料可沉入釉中,冷却后被釉层覆盖,制品表面平滑,手触无明显凹凸感; 釉下彩陶瓷全部彩饰在瓷坯上进行,施釉后经高温一次烧成,花面被釉层覆盖,看上去光亮、平整,手感光滑。
2. 等级
陶瓷餐具级别一般划分为:
(1)1级 :整个产品没有任何缺陷,变形或色差,允许在不显眼处有一个针孔;
(2)2级 :可以有2-3个针孔,不明显色差,轻微变形;
(3)3级(接近次品):色差明显 轻度变形 允许1-2处1平方MM左右的缩釉。
3. 要点
(1)对于盛装食物的陶瓷餐具,应注意与食物相接触面的装饰。
(2)用于盛装酸性食物的陶瓷餐具,应尽量选用表面装饰图案较少的产品。
(3)注意图案颜色是否光亮,若不光亮,可能是烤花时温度未达到要求,此类陶瓷餐具产品的铅、镉溶出量往往较高。
(4)特别注意那些用手即可擦去图案的陶瓷餐具,这种产品铅镉溶出量高。
(5)对不放心的陶瓷餐具,可用食醋浸泡几小时,若发现颜色有明显变化应弃之不用。
(6)选购微波炉用产品,应避免有金属装饰的产品,如带有金边,银边或用金花纸、金属丝、金属丝镶嵌图案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