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一个月前,小区电梯里还天天循环播放“高合汽车”的广告。
但春节过后的复工第一天,高合汽车就宣布:
即日起将停工停产6个月。
此外,3月15日之后,高合员工仅发放上海基本工资,也就是2960元。
我搜了一下,目前大量商场高合的展位,已经关闭撤出。
如今,是新能源车最好的时候,国内外的销售量,均有超越合资燃油车之势。
而且这个春天,已经有好几家新能源车企宣布“降价决战”。
高合,怎么就冻毙于春天呢?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高合(HiPhi)比较年轻,但来头不小。
公司实控人丁磊,曾任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上汽集团副总裁、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可谓政商通吃。
2017年丁磊立志造车,并成立了华人运通,注册资本2.5亿元。
2019年华人运通推出了高合品牌,定位豪华智能纯电品牌。
三款车型HiPhi X、HiPhi Z和HiPhi Y,售价介于30万-80万元之间,在造车新势力中,比华为问界还要高半个头。
不过,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出道”即高端,显然和消费者的心智认知是冲突的。
蔚来、理想深耕多年,也还在努力对标A。
BB
一个刚出来几年的品牌,凭什么让消费者觉得你是比A更有品牌力的车?
BB
我查了下销量,2021年高合汽车卖了4237辆。
2022年,卖了4349辆。
2023年,高合投放巨量广告,月销售量在2023年的第三季度,分别达到1021辆、1556辆、1606辆。
但失去资本输血后,销量就难以持续。
最新的数据是,2023年12月,高合汽车三款车型的总交付量为564辆。
总的来看,高合三款车型去年一年的销售量,还不到五菱宏光mini的一半。
造车需要烧钱,资本给钱的速度,要看你每年烧钱的效果,如此销量,资本自然是要放弃了。
据说在2023年的年初,高合门店外就有人拉横幅,上面写着“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相似的一幕也在瘫掉的威马汽车身上发生过一次。
去年10月,高合被曝进行一轮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达20%,个别部门裁员高达50%。
巨头供应商博世直接断供零件。
而今,高合停工停产,处境已经非常危险。
高合“曲高和寡”的关键,很有可能出在战略定位上。
不同于问界有华为的背书,也不同于A、保时捷多年的口碑积淀。
BB
高合最大的背书,也许只是董事长丁磊。
2019年12月,《中国汽车报》对丁磊进行了一对一专访。
当时丁磊并不想谈什么新车的技术、销量的目标,而是大谈燃油车到电动车的未来增长想象,谈他的公司和很多地方政府有合作示范项目。
似乎高合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政府的资源。
然而,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是过去的供销社,消费者的选择太多了。
追求豪华的话,有保时捷新能源车和特斯拉Model X。
追求中高端的话,有蔚小理、比亚迪、极氪。
追求高科技的话,有华为带着一帮兄弟上阵。
高合有什么?
更何况,这个丁磊不是网易的丁磊,更不是特斯拉的马斯克,具有较强的名人效应。
甚至不如乐视的贾跃亭。
所谓的“赴港IPO”、“中东土豪56亿美元融资”,也仅仅停留在传言中。
最最关键的是,时代变了,消费市场变了。
现在是“低价当道”的市场,消费零售拼多多大杀四方。
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降价的比亚迪、五菱,成了销量冠军。
何小鹏在新年内部信中提到,2024年是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血海”竞争的第一年。
和当初手机市场一样,一开始是几十个品牌让人挑花眼。
但最后活下来的,只有小米、OPPO、vivo、华为等几个大厂。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行业共识就是,车市已进入淘汰赛,主流新势力品牌尚且岌岌可危,更别提高合、威马、爱驰这样的“小玩家”。
买车不是买手机,几十万的投入下去,消费者自然希望能好好开个很多年。
但一些边缘化的品牌,如今正面临无处修车、车辆快速贬值等问题。
这自然会让消费者打退堂鼓。
要想玩下去,可以,但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
大众之前研发第八代高尔夫,总共花了22亿美元。
小米造车,也是1000亿元的投入。
据悉,高合的融资渠道主要是国资系统。
但现在大家都知道,大量的地方债问题需要化解,哪有多余的“粮草”匀给高合?
这个钱,看来是烧不起了。
2024年,一定会是新能源车血雨腥风的一年。
小米即将在年初登场,能否丢下价格的“深水炸弹”,犹未可知。
另一边,老牌车企上汽也凭借着口碑销量双丰收的飞凡,不断进取。
比亚迪、极氪领克、五菱星光,也是蓄势待发,打出骨折价。
至于造车新势力,更是杀红了眼,什么智驾智舱,豪华内饰卷成了一锅粥。
真正的大浪淘沙,才刚刚开始。
要么拼技术,要么卷售价。
在此情况下,高合能拿得出手的是什么?
据说,有太空舱座椅、车载冰箱香槟、超大中控屏、炫酷的翅膀门……
但这些算得上高科技吗?
高合的高管曾放言:“我们是车载冰箱引领者。”
这就尴尬了,新能源汽车总不后排加个电磁炉、破壁机就是创新吧?
很多造车新势力所谓的专利,都是什么外观设计、大屏幕影音啥的,搞不好放个冰箱也是专利。
在车好卖的时候,这些专利还能拿出来吹一吹。
但潮水退去,也就能看出谁在裸泳了。
至于把冰箱当成核心卖点的车,也许在2024年,就得冻毙于冰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