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高菁

“未来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发展中,大部分的供应将来自中国厂商。”

4月18日,浙商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邱世梁在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峰会上提出上述观点。

邱世梁指出,人形机器人的供应链跟新能源车、工业机器人等产品存在较多重叠的部分,使得中国人形机器人在供应链上具备先天性优势。

此外,在应用场景方面,中国制造业占据了全球近三成市场,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同时,在陪护、医疗、护理、消防、军事等方面也拥有大量的场景需求。

邱世梁由此判断,“在人形机器人前期技术解决阶段,以特斯拉为首的欧美厂商可能会保持领先,但一旦开始大规模商业化,中国厂商将有望实现后来者居上。”

去年,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人形机器人定义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在峰会期间发布的《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指出,现阶段,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依托于政府的战略引导和制度保障以及坚实的产业链基础、巨大的内需市场和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这都为人形机器人在中国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GGII预测,中国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年均增速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1.58亿元,到2030年达到近380亿元,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1%,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0.4万台左右增长至27.12万台。

邱世梁表示,人形机器人落地还需要解决技术、应用场景、经济性三方面的问题。即不计成本的情况下,技术是否可行;在这种技术背景下是否有应用场景;在应用场景下是否具有经济性。

他指出,近两年爆火的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在初期均依靠政府补贴推动发展,当补贴达到某个临界点后,产业发展突然加速,相应的产品价格跌至平价。

在邱世梁看来,人形机器人产业也将经历相似的发展路径:“我们判断,在人形机器人发展早期5年左右的时间里,需要依靠大量补贴以达到产业的爆发,随后进入经济性的应用。”

目前,已有地方率先推出了人形机器人补助政策,各地方利好政策层出不穷。

4月16日,杭州市政府官网发布《杭州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人形机器人“首台套”产品根据非关联方销售额的不同档次,将给予不同比例的补助,最高可达1000万元。

上月举办的2024上海全球投促大会发布了包含人形机器人在内的10个重点产业链细分赛道投资机遇。上海市副市长陈杰说,上海以“应用牵引、场景驱动”为导向,深化本体、具身智能大模型技术攻关,加快突破电驱动关节、灵巧手等关键零部件,3年内实现1000台的规模化应用示范。

去年发布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对标国际领先人形机器人产品,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攻关和工程化,加快建设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龙头厂商的加持下,预计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或进入小批量量产元年。”邱世梁如此预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