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周姝祺
界面新闻编辑 | 陈小同

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抢抓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窗口期,从中国品牌加速成长为国际品牌。这是它们在以内燃机为主导的时代,难以突破的瓶颈。

上汽集团是其中代表性一家。这家国有汽车制造商曾在40年前引入德国大众汽车,成立了中国最早一批汽车合资公司——上汽大众。现在,它借助电动汽车技术优势,向欧洲出口售价便宜但技术更领先的新能源产品。

2023年上汽海外销量达到120.8万辆,是唯一一家海外销量突破百万辆的中国汽车企业。上汽MG品牌全球销量超过84万辆,连续第五年获得中国单一品牌海外销量冠军。而在四年前,上汽集团海外出口量仅为39万辆。

中国汽车出口并非遵循阶梯式的递增模式。在2021年之前长达10年间,中国每年出口汽车约为100万辆。直到中国汽车公司抓住了西方汽车制造行业整体缺芯,产能供应不足的契机,才在过去三年实现三级跳,出口量分别达到201.5万、311.1万和491万辆。

瑞银中国汽车行业主管巩旻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在西方主流汽车制造商将芯片主要应用在售价昂贵的高端车型之时,中国汽车公司生产的车型填补了空白。这也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尤其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上,具备领先全球的技术优势和产品创新力。

上汽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管熠中向界面新闻回忆,1984年上汽大众国产化桑坦纳之时,只有4个零部件在中国能找到合格供应商。随着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建立起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才有了整车产业的基础。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终实现了换道超车。

过去中国汽车品牌给欧美发达国家消费者留下的廉价低端印象,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增长大有改观。德国权威杂志拆解了纯电车型MG 4后称,“这才是真正的大众汽车”。

在今年的日内瓦车展上,上汽旗下面向高端市场的智己汽车(IM品牌)首次在海外亮相,将与定位3万欧元价格区间的MG品牌相互补充。

开拓海外市场有利于上汽集团分摊国内销售压力,同时进一步提升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在各国高补贴政策逐渐退坡背景下,今年全球纯电新能源汽车增速出现放缓的趋势。

有迹象表明,在满足早期少部分尝鲜的消费者群体后,大多数海外普通用户不信任电动汽车,对产品的高价格也望而却步。

上汽提前意识到趋势的变化,判断燃油车和混动车在海外市场依然有发展空间。上汽国际副总经理赵爱民认为, 海外消费者需要经历高端智能电动汽车的培育过程,逐步提高市场接受度。

今年上汽在欧洲首发亮相了混动车型MG3。这是上汽首次将混动技术产品推向海外市场,希望在这一领域挑战日系品牌车型的地位。

想要成长为一家具备全球性业务的跨国公司,上汽还需要完成本土生产、品牌建设、当地合规、海外供应链和人才体系构建等一系列工作。

赵爱民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中国汽车品牌出海到最大困难其实是团队国际化能力问题,需要中外团队不断磨合调整。区域市场负责人需要具备强大的沟通能力,长期和海外业务打交道并充分了解西方文化。

上汽中东公司曾在六七年时间里频繁更换负责人,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派驻的总经理不了解当地市场,而招募当地的职业经理人,又无法适应中国文化。截至目前,上汽海外团队共有2万余人,其中中方团队200余人。

随着海外销量规模不断增长,上汽计划在欧洲设厂,目前已经进入到选址阶段。此外,上汽集团已经在泰国、印尼和印度等地设立了生产制造基地。

中国汽车公司的长处在于产品、制造规模和价格,有观点担忧海外建厂将导致成本优势正在被追平。

巩旻指出,中国汽车公司的成功不是依靠本土生产和廉价的劳动力,而是凭借车型系统集成和工程技术创新。这种成本优势不会随着生产地点转移而变化,即使在海外投资设厂依然具备。

海外建厂能够降低运输成本,规避高额关税和贸易壁垒。巩旻表示:“中国电动汽车在德国生产,成本比在中国生产加上运费和关税贵10%,但这是直接进入到欧洲最核心汽车产业区,并减轻直接出口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

一位上汽知情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上汽出海的原则之一是,在共赢基础上挖掘海外市场的本土优势资源,这是其从大众成立合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上汽在印度与当地钢铁巨头JSW近期成立合资公司,意在保留品牌和技术资产同时,利用本土合作伙伴开拓市场,防范经营风险。

根据上汽集团规划,截至2025年,上汽集团将投放14款全新智能电动全球车,覆盖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未来3年,这些新车型将通过上汽集团新投入的13艘自营远洋运输船,运送至各个主流细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