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程璐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随着618的临近,近日,淘宝天猫宣布了618的一系列规则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取消了沿用十多年之久的官方预售环节,大促开始即开卖。随后,京东也传出了取消预售的消息。
据界面新闻了解,商家仍然可以选择采用预售方式销售,但无法参与平台的618活动,得到大促的相关支持。
一位商家表示,此次规则变化对大部分品类的影响有限,快消品、日用品等几乎都不受影响。但服装行业特别是关于原创、定制、手工类的商品,将受到一定影响。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预售制度的不断演进,消费者收货时间变得越来越长,用户体验饱受诟病,平台方也开始主动治理。但对于高度依赖预售的服装行业,平台无法做到“一刀切”,限制只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大趋势是,电商平台正在主动砍掉自己创造的规则,让电商大促朝更简单的方向演进。
预售最早由天猫引入电商领域。2012年双11后,时任天猫总裁张勇表示,他非常看好预售模式,称也是符合阿里的战略方向。之后预售便渐渐成为电商大促节的标配,平台也因此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大促爆发数据。
时至今日,预售已经是商家常用的一种营销手段。消费者提前支付部分价款,商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货即可。这种先有订单,再有生产运输的种方式,可以帮助商家提前按需备货,减缓物流压力。
不过,张勇也曾经承认,这种模式里,“对所有的商家和产业产生的震动,远远比消费者产生的震动来得大。”
一位服装类商家告诉界面新闻,服装特别是女装类目会有一定的退货率,订单预测能给商家提供重要参考。“比如说我接到了100件订单,就可以在预售时间段内生产60-70件,考虑到退货率,这就能满足我实际的订单需求了,也能避免浪费。”
早期,在汉服、设计师定制的小众服装领域,由于销量有限、成本高,商家基本无法大量备货,预售机制也能帮助他们缓解订单带来的工期紧张问题。
但随着618、双11战线被拖得越来越长,预售机制也逐渐变了味。社交平台上已经累积了大量的用户抱怨:“一条裙子要等一个月,是等我下单才开始种棉花吗?”“家里临时坏了一个小电器,现在就想买,但打开手机一看,商家已经进入双11周期,只预售不发货,真的耽误事。”
诸如此类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在电商平台愈加常见。
更为严重的是,电商平台的预售让部分商家“钻了空子”。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电商平台预售模式亟待规范,存在“尾款”涨价不诚信、预售商品不保价、承诺赠品不兑现、承诺时间不发货、“最低价”宣传不属实的问题。
电商行业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过去三年,阿里股价一路走低,甚至一度被拼多多反超。正如阿里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近期在访谈中所言,阿里在过去几年中的关键失误在于忽视了用户体验,这导致了公司的落后,“我们砸了自己的脚。”国内消费已经是买方市场,买方掌握话语权,叠加竞争的激烈,平台只能努力争夺用户的青睐。
阿里终于看到了这些问题,并且向自己创造的规则下手了。上述服装商家告诉界面新闻,从去年双11之前,平台就已经开始限制发货时间,淘系从45天的最长预售时间砍成30天,抖音也取消了45天预售,只留了15天。
这算是一个标志性的时间点,从那之后,行业都开始调整备货计划。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服装商家根本无法满足这样的发货效率,“不少抖音商家都无法在这个卷度下存活,因此平台还是留了一个口子。”
目前在淘系可以查询到的规则是,淘宝曾在2023年12月27日发布公告,对商家发货时效上限作出调整,日常女装等大部分服饰箱包鞋类的发货时间上限为15天。舞台装、礼服婚纱类不得超过30天;汉服类不得超过45天。
一位电器类商家告诉界面新闻,从平台的逻辑来看,取消预售制度有诸多好处,除了牺牲漂亮的数字,现货的用户体验一定会更好,用户转化率提高,商家的退单率也会下降。
不过对于服装类商家来说,这部分好处却无法覆盖弊端。“服装品类永远要直面高退货率,尤其是女装商家,没有饿死的,只有备货备死的,都是库存管理出了问题,影响到后续经营。预售能帮助商家进行库存控制管理。”上述服装类商家表示。
为了对抗库存问题,部分商家最终会放弃原创,做一些流通货、档口货,从用户或者商品丰富度的视角来看,也不一定是件好事。
不过,目前平台取消预售的趋势几乎已经确定。近日淘宝服饰负责人看山也明确对外表态,未来平台将向具有“新”和“快”能力的商家倾斜更多资源。
换言之,商家只能适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