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卓然

在上海张江科学城,有一个外形酷似“鹦鹉螺”的建筑,这就是中国大陆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光源,2009年5月6日正式对用户开放,如今这座大科学装置投入使用15年。

“大科学装置是科学发现的引擎,也是支撑科技发展的利器。上海光源拥有照亮微观世界的能力,如同为科学家提供了一双‘慧眼’。”5月27日,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光源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邰仁忠这样对界面新闻形容。

上海光源是国际上现阶段光子能区覆盖最广、运行线站数量最多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2009年5月6日首批7条光束线和7个实验站正式对用户开放。经过两期建设,上海光源目前共有34条光束线和46个实验站对用户开放,总体性能位居国际先进水平。

今年5月15日“上海光源线站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上海光源已有34条光束线和46个实验站服务用户实验,成为现阶段光子能区覆盖最广、运行线站数量最多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其整体性能已位于国际前列水平。

从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到攻克产业关键技术“卡点”,再到研发创新药,上海光源在原子、分子尺度上解析和研究了许多重要的物质微观结构和作用机理,解决了许多重要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

2万+课题在这里实验,上海光源“照亮”微观世界|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编程日记
科研人员在上海光源内部实验。摄影:方卓然

“上海光源已成为我国基于结构的创新药研发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邰仁忠解释道,在药物研发过程中,上海光源可以让科学家直观地看到药物分子与靶点蛋白的结合模式,从结构上解释药物分子的作用机制,大大加快了药物研发的进程。

邰仁忠举例说,上海光源已为40余家药物研发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并支撑4款药物在国内外获批上市,其中百济神州利用生物大分子晶体学线站开发的抗癌新药“泽布替尼”于2019年11月在美国获批上市,成功改变了中国抗癌药“只进不出”的局面,成为我国首个年销售额超过十亿美元的药物分子

此外,上海光源还突破了极紫外光刻胶性能检测关键技术,解决了国内极紫外光刻胶研发过程中的表征难题。可以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上海光源几乎都有助力。

邰仁忠透露,开放十五年来,上海光源服务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近800家单位、约4500多个研究团队的超47000名用户,支撑用户完成了2万多个实验课题。

上海光源的用户在原子、分子尺度上解析和研究了许多重要的物质微观结构和作用机理,解决了许多重要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发表研究论文超过11000篇(包括《科学》《自然》《细胞》等论文220多篇),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化学、能源环境和医学等学科前沿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其中6项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9项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5项入选国外重大科学进展或突破,还有8项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科技发明奖。

2万+课题在这里实验,上海光源“照亮”微观世界|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编程日记
上海光源内部。摄影:方卓然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上海光源还像一艘“科研航空母舰”,汇聚了国内外一批各相关专业顶尖学者和优秀团队,他们当中有82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超过100位长江学者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以及300多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入选者等领衔的青年科学家团队。

邰仁忠说,“他们依托上海光源这一创新平台开展前沿科学实验研究,不仅产出了大量科研成果,同时培养了一大批青年科学家,其中一部分已经成长为不同领域的领军人才。”

如今,全球已进入了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装置的快速发展时期,国际上已建成3台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还有10台在建设中,上海光源也需要回答“新一代同步辐射光源如何发展”之问。

邰仁忠透露,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创新性地提出了新一代储存环光源的上海方案,并正在为实现这一方案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