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佘晓晨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7月6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2024 WAIC)落下帷幕。今年大会展览面积超5.2万平方米,500余家知名企业超1500项展品参展,50余款新品首发首秀,均达历史最高。据官方统计,截至7月6日下午2点,大会线下参观人数突破30万人次。
从界面新闻在现场的观察来看,今年WAIC格外火爆,AI已经燃起了一把创新之火。而和往年相比,这把火更多地走向具体的场景之中,并且蔓延至各行各业。
除了往年都有的智能驾驶等展区,今年大会将“人形机器人”产品聚集在展馆,成为吸睛的主角。在诸多论坛中,AI依然是一切讨论的关键词,但“应用”已经成为大咖们反复提及的重点。参展的观众关注AI,但更关注大模型到底是什么;互联网和硬科技领域的大厂依然搭起最大的展台,但更想要展示落地的产品。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可以被当成观察AI行业发展的窗口和缩影。今年大会上,人工智能大步走向“应用”,阶段性成果已然显现;而在和现场的展商与观众深度交流之后,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改变。
展馆产品更多,比过去更“落地”
每年展会必不可少的是产品展示和互动体验,但相比往年,AI的落地展示更加实际和多元。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就在产业发展主论坛上李彦宏呼吁大家关注“应用”,他表示,“没有应用,光有基础模型,不管是开源还是闭源都一文不值。”
展商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将应用当作比拼的重点。一位互联网从业者在逛完展区后总结称,今年明显感觉厂商比去年更成熟,从展台的设置就能看出,大家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思考的路线也更清晰。
去年WAIC已经将大模型、AI for Science、通用智能体等话题囊括其中,而到了今年,大模型和应用成为最受人关注的两大关键词。
从观众的体感来看,AI产生的应用更加多元和直观。
一位连续两年前来观展的科技行业从业者称,今年最明显的感受是,大模型的应用价值开始被厂商用更多样的方式挖掘出来了。“作为普通用户,我过去对AI 1.0的感受其实是不直观的,但是现在AI 2.0对用户的助益是肉眼可见的,有种空中楼阁走下云端的观感。”
今年,WAIC选出的“镇馆之宝”也突出了应用二字:包括商汤科技首个面向消费端用户的可控人物视频生成大模型Vimi、阿里云AI编程助手通义灵码、支付宝智能助理、智谱AI基座大模型、特斯拉赛博越野旅行车、联想YOGA Book 9i笔记本、智能飞行器等。无论是腾讯展台的“数智人”还是蚂蚁集团展台的“AI咖啡”,各家厂商都使尽浑身解数,让观众切身体会AI如何产生应用价值。
从行业的角度而言,人工智能的落地方向也更加明确。
以机器人领域为例,去年大会展出了20多款智能机器人,今年大会展馆则新设机器人专区。展区中有25款是人形机器人,包括特斯拉第二代Optimus、傅利叶展出了商业化量产的GR-1人形机器人、星动纪元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等等。
其中的逻辑或在于,基于人形机器人的具身智能成为AI行业关注的落地热点。据界面记者了解,今年大会现场发布的多款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型中,部分已经进入小批量量产生产。
新选手来了:大模型明星公司登场
在常年参展的厂商中,蚂蚁集团、阿里巴巴、腾讯、商汤和科大讯飞等公司都会搭建面积最大的展台。今年,片区来了新邻居——多了几家新晋大模型厂商。
事实上,去年人工智能大会就将大模型作为主题之一,但当时的关注度仍集中在大厂和AI公司发布的大模型。今年,阶跃星辰、MiniMax、智谱AI、百川智能、面壁智能等独立大模型公司都搭建了不小的展台。
这些明星公司的参与印证了过去一年AI领域的生态发展。大厂躬身入局的同时,初创大模型公司发布的产品也吸引了外界的目光,甚至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就在去年下半年,上述参展厂商中的智谱AI、百川智能频繁宣布融资消息。
时隔大半年,大模型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厂商开启价格战,资本的热情也在消退。今年人工智能大会上,MiniMax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闫俊杰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表示, “未来全球只会剩下5家大模型企业。”
或是这种竞争形势,让首次参展的大模型厂商格外努力。阶跃星辰首次重点展示了面向C端(用户)的自研大模型应用产品智能助手“跃问”和AI开放世界平台“冒泡鸭”。百川智能将主攻的AI医疗业务作为展台重点,向观众展示如何使用AI健康顾问产品。号称对标“OpenAI”的智谱AI,则打造了“智谱小镇”,试图将所有的产品能力放入展台。
也有一些首次参展的公司,将WAIC当成最新产品的展示地,以此扩大自身在AI领域的声量。
第一次来到WAIC的穹彻智能是一家于2023年11月成立、专注于具身智能的公司,初创团队是非夕科技CEO王世全和上海交大教授卢策吾等。卢策吾曾是著名AI学者、斯坦福教授李飞飞教授团队成员,今年大会他也来到了现场。从现场来看,他们所展示的能“叠衣服”的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围观的群众,团队工作人员持续和观众讲解其中的原理,甚至解答“具身智能”是什么。
对于这些做技术研发的初创公司来说,其技术能力必须落地到具体场景中,通过此类展示,才能让外界了解自身业务。
来自杭州的企业小影科技成立于2021年,但今年首次参加WAIC。在参展的同时,他们在大会发布了第一个To B(企业端)产品,为服务于出海生意的AI平台。在此之前,公司主要做C端创作软件。展台工作人员称,首次参展的他们选择了场地不大的标展区域,虽然展台位置不大,但前来问询合作机会的人并不少。参展WAIC,算是公司布局B端品牌的第一个大动作。
新选手的参与印证了人工智能领域愈发多元的生态发展趋势,而让更多创业公司找到机会,也是大会举办的意义。据官方统计,今年大会共对接132个采购团组,形成126个项目采购需求,预计意向采购金额150亿元,推动24个重大产业项目签约,预计总投资额超400亿元。
体验之外关注技术,观众更“专业”
当界面新闻问起现场观众如何使用AI时,不少人已经有了具体的答案。以往,更多观众只是带着好奇,探寻AI如何进入自己的生活。而参观人数超过30万人次的数据,更加印证了观众对于AI的热情。
和往年相比,抱着“学习”心态和有明确目标前往大会的观众更多了。正值暑假期间,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在一些公司的互动区域,工作人员为其讲解原理;此外,不少公司也组织了参观团来到现场。
最多的还是从业者和投资人。一位AI创业公司展台的工作人员告诉界面新闻,7月5日上午前来展台参观的观众中,80%都是投资人,询问的问题关乎技术和应用场景。一位关注算力的投资行业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她关注大会的原因也是想要看一看行业如何看待热点话题,特地报名了几场论坛“加班”去听。
一位参展多次的展商工作人员称,今年来展台的人很多,除了媒体、行业上下游人士,还有许多寻求合作的人。在多次交流中,他的感受是,经过一年的打磨,大家对于AI的理解更加深入。并且,除了体验,不少观众希望交流一些技术上的细节,明显感觉问题很专业,甚至会非常刨根问底地问大模型和技术结合的细节。
从这场大会反映出的热情和成果来看,人工智能的狂欢已经蔓延至各行各业。仍需强调的是,在AI加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伦理问题值得关注,这也是今年大会重点讨论的话题之一。
在今年的大会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提出了探索“人工智能45度平衡律”的技术主张。他坦言,AI发展是失衡的,AI模型安全远远落后于性能,失衡的背后是两者在人才密集度、商业驱动力、算力投入度上的巨大差异。长期来看,人工智能要大体上沿着45度安全与性能平衡发展,短期内可以有波动,但不能长期低于45度,也不能长期高于45度,这会阻碍技术和产业应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