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农夫山泉再次登上热搜。这次则因为检出“溴酸盐”。夏季来临,瓶装水消费迎来高峰。近日,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对30款瓶装水进行了对比测评,并发表文章《饮水思源 30瓶装水口味、矿物、安全检测》。结果显示,只有“农夫山泉”和“百岁山”检出溴酸盐,其他品牌均未检出。据悉,溴酸盐为2B级潜在致癌物。当天,农夫山泉发文委托律师要求香港消委会向农夫山泉及其消费者郑重道歉。百岁山当天下午发表声明称,产品质量符合中国、欧盟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当天,香港消委会回复羊城晚报记者,该委员会确认收到农夫山泉的律师函,正进行研究及跟进,并重申,不论月刊文章、新闻稿及其他传讯文件,以及记者会上的发言均清楚指出,全部30款测试样本没发现有害物质超出世卫的相关准则值,所有样本可安心饮用。
图片为香港消委会回复羊城晚报的截屏
排名垫底
据了解,香港消委会此次测评的30款瓶装水,包括蒸馏水、纯净水、矿物质蒸馏水、矿物质纯净水、天然矿泉水和气泡天然矿泉水。容量由500毫升至5500毫升不等,平均每升售价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
从测评结果看,总体比较理想。在安全测试中,全部样本均为“不含钠”,也没有检出尺寸在0.7微米至1000微米之间的微塑胶。全部样本的亚硝酸盐及硝酸盐检出量均没有超过有关标准的上限。
值得关注的是,在天然矿泉水品牌测试中,“农夫山泉”和“百岁山”在17个品牌的较量中,分别排名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三,最后一名则来自斐济的“斐济”牌矿泉水。
“农夫山泉”“百岁山”落后的主要原因为检出了“溴酸盐”。其他品牌均未检出。两品牌分别检出每升3微克溴酸盐,达到欧盟规定的适用于经臭氧处理的天然矿泉水和泉水的溴酸盐最大限值(每升3微克)。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认为,溴酸盐对实验动物有致癌作用,研究显示,溴酸盐在高剂量时具有遗传毒性。因此,溴酸盐在国际上被定为2B级的潜在致癌物。
据了解,溴酸盐是矿泉水或山泉水等天然水源在经过臭氧消毒后生成的副产物。在国际上,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水中,溴酸盐最高允许浓度在0.01mg/L以内。我国最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水GB 8537-2018规定了矿泉水中的溴酸盐的检出值应小于0.01mg/L,与世卫标准一致。
专家分析称,之所以瓶装水检出溴酸盐,一方面或为水源水本身富含溴化物,另一方面或为企业使用了较高浓度的臭氧杀菌。据了解,我国瓶装水生产主要采用臭氧消毒,臭氧消毒效果好,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的优势,但副产物则为溴酸盐。而自然界的水中几乎没有溴酸盐,饮用水在进行臭氧消毒杀菌的过程中,水体中自然存在的溴化物就会在臭氧的作用下变成溴酸钠、溴酸钾等溴酸盐类物质。
香港消委员会表示,大量摄入溴酸盐有可能会导致恶心腹泻,严重的话还会影响肾脏和神经系统。
提出质疑
消息发出后,在社交媒体上,多位网友对农夫山泉和百岁山的“大自然的搬运工”和“水中贵族”的称谓提出了质疑。有消费者留言表示,拒绝继续饮用含有溴酸盐的瓶装水。“花钱买瓶装水为的是健康,只想买好的,会用脚投票。”该网友建议企业在标签上公布溴酸盐含量,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记者查询发现,目前饮用水标签中,并无此项目展示。以矿泉水为例,主要展示水源地、天然矿物质含量、产品标准号、鉴定证书号、配料表等信息。有些水企则会突出水源地信息,以体现“好水”。有业内人士解释说,标签标注哪些内容主要依据相关规定,不能随意标注。
7月16日,农夫山泉发文委托香港律师,要求香港消委会向农夫山泉及其消费者郑重道歉,并指出,香港消委会的文章存在三大错误,即适用标准错误、标准判断错误、明显主观误导。
从发文内容来看,农夫山泉认为,根据欧盟饮用水安全标准,溴酸盐安全含量为不超过10微克/升。中国、中国香港地区、美国、日本、世界卫生组织等各类饮用水安全标准中,溴酸盐安全规定也均为不超过10微克/升。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产品为3微克/升,符合以上各国各地区饮用水安全标准。同时,农夫山泉也肯定了出厂前采用了臭氧杀菌方式:“所有瓶装水出厂前均需经过消毒环节(目前行业主要采用臭氧杀菌方式)”。
不过,欧盟规定天然矿泉水杀菌处理工艺不能使用臭氧杀菌。有专家认为,摒弃臭氧消毒工艺,选择无臭氧消毒工艺,如物理超滤除菌、紫外线杀菌、高温灭菌等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溴酸盐问题,但使用无臭氧工艺对水源水质的要求较高。
记者从百岁山方面了解到,目前该公司法务已介入,有情况会进行同步。
香港消委会还公布了五星好评瓶装水名单,其中,前两位来自香港,第三位来自马来西亚。怡宝纯净水则排在第四位。
近几年,有关瓶装水或桶装水检出溴酸盐的问题时常曝出。该问题也引起了疾控部门的关注,广西疾控曾通过公众号表示,为了保证瓶装和桶装矿泉水的溴酸盐处在合格的水平,建议生产企业采用合格的消毒工艺,根据水质情况控制臭氧的使用量,加强对出厂产品的质量检测,避免溴酸盐超标的产品进入市场。
同时,也建议消费者在购买瓶装或桶装矿泉水时,选择合格品牌的产品,关注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的抽检结果公告,避免采购到不合格的产品。
文、图|记者 吴珊
编辑:詹淑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