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佘晓晨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披着“专家”外衣的账号很难在抖音赚钱了。
7月22日,抖音发布《关于虚假人设的治理公告》。公告显示,近期平台发现,有少数“自媒体”策划虚假人设,在个人简介和发布内容中,自称为名企高管、专家或者自封不可查证的“大师”,以夸张或虚假的身份,博取用户信任,进而将用户引流至第三方平台变现。
抖音称,上述行为严重违反了平台规则,可能导致其他用户遭受经济、情感损失。请相关账号自查自纠,及时修改、删除不当个人简介和内容,或者根据平台认证要求,提交可信材料进行认证。平台将于即日起开展专项治理,对发现的违规账号,将采取包含重置昵称/个人简介、下架视频、取消营利权限、搜索不收录、禁止关注、封禁账号在内的措施进行治理。
而关于“虚假人设”的策划,抖音也在公告中点明了此次治理的重点:
一、无法核实的专业成就:以“国家某某活动评审”“某某重要考试命题人”等各类专业身份自我介绍或发布内容,但相关专业成就无法查证也无法提供可信证明。
二、无法核实的高管身份:以“央企二十年组织人事经验”“大厂总监”“企业家”“商会主席”“某某模式创始人”等各类身份自我介绍或发布内容,但相关头衔无法查证也无法提供可信证明。
三、无法核实的业绩:自称有“成功帮300+企业营业额翻倍”“带领100万宝妈兼职致富”“世界500强背后的培训师”“孵化3000家企业”“撮合5000情侣复合”等业绩,但无法查证也无法提供可信证明。
四、自封无法验证的“大师”:以“两性关系教父”“婚恋专家”“创业导师”“情感心理咨询师”“人生导师”“失恋挽回大师”“灵性疗愈上师”“骨灰级婚姻拯救师”等身份自我介绍或发布内容,但相关头衔无法验证,也未获得社会广泛认同。
事实上,这不是抖音第一次对于“假专家”出招。去年6月30日,抖音就曾发布规定,针对部分自媒体账号通过“发布同质化内容”“打造虚假人设”等方式博取流量和粉丝关注的不当行为,抖音对其进行“粉丝精准抹除”“限制账号被关注”等处罚。今年3月25日,抖音又专门治理了有关“厚黑学”、“伪成功学”等账号,严禁此类账号通过私董会、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变现。
新规发布后,界面新闻在抖音搜索发现,目前平台还未对简介中包含上述信息的账号进行批量封禁,而对于这类账号的身份和介绍,也很难有明确的查证方式。但新规更明确地指向了四大类别,其带来的影响,或会让一些“假专家”失去变现的机会。
短视频内容发展至今,抖音平台的用户已经遍布全国,画像也更为多元。《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0.26亿人。因而在内容生态方面,这类通过虚假人设涨粉的账号容易带来更广泛的负面影响。
很长一段时间里,抖音上因虚假人设、编造“大师”身份而导致的负面事件甚至诈骗案屡见不鲜。今年7月,在抖音宣称自己“从县城中专逆袭到留学伦敦”的梁勇就被“打假”,海外高校声明显示其并非该校学生,之后抖音也将其账号封禁。2023年也曾出现过一个典型案例:扬州市邗江区陆某刷短视频时添加了一位提供“情感挽回服务”的情感咨询师,花费5000元成为会员后才识破骗局。
平台加大监管力度的原因也在于,这类账号也对抖音自身的商业发展无益。它们的模式通常是通过人设圈粉,再将“粉丝”引出抖音,通过在私域社群售卖付费课程等方式进行变现。前段时间卷入“百度公关”事件的“海参哥”,就是在2020年入驻抖音后,通过拍摄一系列情商、财商“教学”课程走红,积累大量粉丝之后售卖各类操盘课。
此次新规发布后,一部分通过自身“履历”变现的账号开始警惕未来的发展。一些机构和团队正在转向视频号等其他平台,或者进行多平台布局。
在抖音的流量增长见顶、内容覆盖趋于全面之际,小红书和视频号仍处于需要增加内容供给的阶段,职场、企业管理等内容也是扶持的品类之一。一位内容行业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目前,例如视频号这样的平台,内容治理的程度还没这么细致。
界面新闻注意到,近期关于“海参哥”的负面反馈在抖音引发热议,而这位网络红人也在视频号进行了更多布局,商品橱窗中包含线下IP孵化的付费课程。
但上述人士也强调,长久来看,这类账号“割韭菜”太厉害,往后看都要被治理,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