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见习记者 | 田鹤琪

人形机器人的出现让事情变得复杂,人形机器人本身总体上仍然非常不成熟。我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炫耀,而不是一种生产力。”

在8月24日下午举行的《为人形机器人发展提供新“动力”》的圆桌对话中,美国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创始人马克·雷伯特(Marc Raibert)作出上述表述。

波士顿动力公司创立于1992年,曾发布著名的机器狗SpotMini、Atlas人形机器人等。马克·雷伯特也因此被称为“机器狗之父”。

马克并不看好当前的人形机器人行业。他认为,工业机器人已经非常成熟,而且能够商业化。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Marina Bill在22日的论坛上指出,工业机器人行业正迎来爆炸性增长,但其预测人形机器人将是未来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关键方向之一。

早在1927年上映的《大都会》中,全世界第一部包含人形机器人的角色Maria诞生。

时隔60年,人形机器人从电影走向现实。2000年代初,本田的ASIMO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人形机器人之一,它能够行走、跑步甚至进行简单的交流。如今,人形机器人浪潮席卷而来。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27款人形机器人亮相,创历届之最。

当前,多家大型科技公司如Google、亚马逊、OpenAI以及特斯拉等都对机器人行业进行了投资,国内也有多家公司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如何发展?

为何要发展?

“如果人形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工作,那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应该将其视为对劳动力市场的威胁。”香港大学讲座教授、机器人研究所所长、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主席席宁对界面新闻表示,相反,它们可能成为补充劳动力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等问题时。

“因此,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应当被视为对人类劳动力的一种补充和扩展,而非简单的替代。”席宁称。

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补充称,有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劳动力将减少5000万,即使目前工业机械臂和专用机器人的使用量增加,也无法完全弥补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不被“机器狗之父”看好的人形机器人,未来要如何发展?-编程日记
伟景智能展品:智能人形采摘机器人。摄影:田鹤琪

熊友军还提到,许多工作环境对人类是有害的,可能造成工伤。例如,在化工和医药领域,存在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在石油化工、煤矿和其他危险行业中,工作环境更是充满潜在的爆炸和事故风险。这些场景都不适合人类长期工作,而是人形机器人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大型科技公司对机器人行业的投资,也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市场研究的结果。这些公司考虑了长远发展,认识到人形机器人在未来社会和经济中的关键作用。

因此,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是一个战略性的、长期的决策,符合未来劳动力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趋势。

尚未规模化

在商业领域,作为一项融合了人工智能和机械工程的新兴技术,人形机器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023年10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2023年也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的“爆发”年。国内许多机器人或硬科技团队陆续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原型机或产品规划。例如,在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WRC 2023)上,就有不少于10款人形机器人展出,显示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活跃发展态势。

除优必选(09880.HK)、宇树科技等老牌玩家之外,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新玩家涌入人形机器人这条赛道,包括星动纪元、智元机器人等。

但界面新闻注意到,尽管各家公司推出了多种多样的机器人,有的价格仅为万余元,但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机器人尚未实现真正的大规模应用。

“因为行业尚未找到一个触发广泛需求的场景。”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对界面新闻表示。

星动纪元成立于2023年8月,由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孵化,定位为通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其创始人陈建宇为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助理教授,工作于姚期智院士团队。当前,星动纪元融资已超亿元,包括联想创投已加入其中。

陈建宇以埃隆·马斯克在汽车制造领域的探索举例:马斯克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汽车工厂生产中,基于确凿的解决方案,判断其落地时间。只有在机器人能够真正替代人工完成工厂任务时,才能打开庞大的市场潜力。

他还提及,当前销售的机器人并非为了突破市场需求,但仍有一批早期采用者愿意尝试购买。星动纪元也收到了一些需求,但总体市场规模并不大。

陈建宇认为,要实现显著的市场影响力,关键在于解决工业或某一具体领域的重大需求,提供真正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只有当机器人能够在工厂中有效工作、满足客户需求时,市场才可能迎来大规模的爆发式增长。

“在现阶段,不应过分关注量产的问题。”陈建宇称,关键更在于这些机器人能否真正投入应用、技术是否能够实现标准化,以及是否真的存在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只有在确认了技术成熟度和市场需求之后,才应该着手进行有针对性的量产。

不被“机器狗之父”看好的人形机器人,未来要如何发展?-编程日记
宇树科技展品:人形机器人G1和四足机器人。拍摄:田鹤琪

熊友军则认为,人形机器人技术仍处于相对早期的发展阶段,存在多个技术障碍需要突破。机器人的自然交互能力、决策能力和任务规划能力等仍需长时间的发展和优化。

此外,具身智能的发展需要大量数据支持。传统人工智能受益于移动互联网提供的丰富文字和图像数据,而具身智能则需要更多关于物理世界交互的操作数据。

具身智能是一种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物理实体(如机器人)中的颠覆性技术,使它们能够自主感知、学习并与环境进行动态互动。与以往为特定功能设计的传统机器人技术不同,具身智能赋予了机器人更广泛的任务执行能力。

不被“机器狗之父”看好的人形机器人,未来要如何发展?-编程日记
EX ROBOT展品:小柒。摄影:田鹤琪

陈建宇也指出,在具身智能的探索中,如何打造一个通用型机器人模型是目前学术界尚未解决的一大难题。

“未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一个核心挑战将是如何构建机器人的智能模型。这一点充满了不确定性。相比之下,硬件层面的路径则相对明确。”陈建宇表示,硬件层面作为实现具身智能理念的载体,其任务是将智能理念转化为现实,并充分发挥其功能。

未来前景如何?

据界面新闻了解,目前国内主攻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已经超过20家。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未来人形机器人是否会面临同质化困境?熊友军认为,这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现象,它既有利也有弊。

积极的一面在于有助于吸引更多资源投入市场,从而加速技术进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多样性和竞争可以激发创新,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加繁荣和成熟的方向发展。

弊端则可能表现在资源浪费上,例如企业间的重复劳动和恶性竞争,这可能导致内卷化。

展望未来,熊友军对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很乐观。

他认为,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先进的制造能力,已成为全球技术创新和产品普及的热点地区。正如电动汽车行业所展示的,虽然起源于马斯克的创新,但其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却是在中国实现的。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行业。

在他看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成熟,人形机器人将成为下一个重复这一发展模式的领域。随着成本的降低和应用范围的扩大,人形机器人有望在中国实现广泛应用,推动该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

银河通用机器人创始人王鹤也在会上表示,对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持乐观态度,预计未来五年将国内将完成真正的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达到万台级别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