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2025年1月14日开幕的上海市政协第十四届三次会议上,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成为热议话题。

多位政协委员围绕如何推进上海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出了多项建议。委员们指出,上海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但在核心零部件、制造成本、行业生态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亟需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等多方面举措,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至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

上海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凭借其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产业优势,已经初步形成了模速空间、机器人谷等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并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机器人本体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例如,傅利叶智能等企业已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部分产品已进入商业化试点阶段。

尽管上海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但从当前发展现状来看,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上海市工商联在《关于推进我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提案》中,指出上海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如触觉传感器、惯性传感器、行星减速器等高端产品布局较少,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进口,制约了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

此外,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工业用地资源紧张,综合制造成本不断攀升,导致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本体制造的吸引力下降,企业落户意愿减弱。行业生态尚未成熟,缺乏成熟的示范场景和供需对接平台,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导致企业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

针对上述问题,政协委员们提出了多项建议,旨在推动上海市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

上海市工商联提案建议,围绕人形机器人本体链主企业,重点引进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特别是空心杯电机、滚柱丝杠、仿生手以及高精度专用传感器、高功率密度执行器、动力能源关键器件等核心零部件。鼓励链主企业优先采用本地零部件,带动中小创新型硬件研发企业发展。同时,支持企业联动高校、科研院所组建联合体,开展零部件、系统软件等方面的协同技术攻关,提升核心技术的自主化水平。

委员们建议,在家庭服务、养老、护理等领域建设一批示范场景,支持汽车、装备制造等企业面向人形机器人开放应用场景,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工程化验证和产业化应用。待量产商业化应用后,建议对采购人形机器人的家庭和企业给予适当资金补贴,进一步推动市场普及。

尤其是在养老领域,农工党上海市委提出的《关于推动上海市大健康领域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提案》中提出,建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尤其是推动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自主导航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并建议通过试点项目,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中优先部署应用机器人,测试技术的实际效果并逐步推广至全市。

委员们还建议,联合企业搭建包含机器人动作库、物体知识库和数据采集平台的具身数据中心,建立模拟机器人运行环境与机器人感知、运动信息的验证仿真中心和具身算力中心。上海还应支持企业通过合作开发、开源共享的方式,打造具身智能开源开放平台,训练多模态大模型,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同时,支持上海大模型研发企业开发适应于人形机器人企业的专用大模型,提升技术应用的精准度。

针对当前人形机器人成本高企的短板,委员们建议,在政府指导下,联合傅利叶智能、达闵机器人、智元机器人、开普勒探索机器人等链主企业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积极开展人形机器人专用结构零部件、驱动部件、机电系统零部件、控制器、高性能计算芯片及模组、能源供给组件等基础标准预研,制定关键零部件、软件端口标准体系,协同推动零部件降本增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政策层面,委员们建议,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人形机器人形成研发创新、检测验证、标准制定、模拟训练、交流展示、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功能;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支持校企合作建立一批机器人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积极引进国际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