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盘和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流量的“季风”终于吹到了小红书身上,一夜之间,小红书上闯入了海量的外国人。这些外国人自称是“TikTok难民”,因为本周美国对TikTok的禁令将生效。TikTok上的用户没有去美国的其他社交媒体,而是跑到了小红书,因为在这批外国人看来,小红书的应用属性和TikTok非常类似。在流量加持下,小红书用户数出现井喷。
大量新用户涌入给小红书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对互联网平台来说,用户数量就是生命。小红书卡在互联网中游已经很多年,有人称之为“互联网公司的中等陷阱”。由于互联网行业有显著的马太效应,或者说“赢者通吃”,小红书一直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所以,这笔流量的“泼天富贵”对小红书至关重要,甚至重要到能够给小红书“定生死”的程度。
然而,目前还远没有到开香槟庆祝的阶段,因为小红书面临两难。大家知道,抖音和TikTok是分开的,是同一个应用面对不同人群的解法。很多人担心,如今是美国用户和中国用户的蜜月期,未来如果上升到两国文化等深层问题的探讨,会不会有争吵?会不会有冲突?
于是,有人就建议小红书可以如抖音那样内外有别,搞两个应用。对此,笔者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其实小红书这波“流量富贵”的主要消费者,还是在国内。
理论上,自媒体时代,内容的创作者和使用者其实是同一群人,他们既发布视频,同时也刷视频。小红书接住的这波流量,不是看视频的,而是做视频的。他们之所以选择小红书,是因为小红书内容禀赋和TikTok存在类似性。放眼全球,自媒体已经是很多人谋生的手段。如果TikTok在美国被禁,那么很多人就将失去饭碗。因此,这些自媒体创作者就会选择类似的平台,于是就来到了小红书。
搞清楚涌进来的是哪些“外国人”,小红书就能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笔者认为,小红书可以成为中美文化的黏合剂。具体来看,可以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将中国对短视频内容监管的规则,翻译成多国语言并告知国外的内容创作者。这里,笔者不建议小红书做内外有别的App。文化交流和碰撞是件好事,要注意的是相互尊重规则。由于进入小红书的外国人以内容创作者为主,他们肯定更关注观众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会非常听劝。
第二件事,是要体现出小红书内容的独特性。小红书最早的用户基石是女性,近些年遭遇短视频冲击,内容禀赋有所变动,但基本盘还在。所以,女性喜欢的东西在小红书上更容易火,比如分享猫狗日常照片和视频,又被称为“交猫税”。笔者认为,小红书今后还是要突出这一内容倾向,一方面是继续走差异化路线,另一方面是这些内容不太会触及到文化差异等深层次问题。只要在流量赋予上给予一定倾向,就能很好地消化这场“泼天富贵”,避免“流量中毒”。
互联网平台的跨国监管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在面临多套规则,且规则之间存在冲突的情况下,大多数互联网平台只能遵循其中的一套规则,至于是哪套规则?当然是用户最多的群体说了算,小红书的主力用户依然是国内用户,而非美国用户,那么就要依照国内的平台规则来规范国外用户。
总之,小红书吃下“泼天流量”容易,要消化“泼天流量”,显然要下一番苦功。
(作者系知名经济学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