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方诗琪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春节假期的第二天,刘清的女儿终于为她的新年礼物——一只肖似豚鼠的电子宠物取了一个新名字“乐乐”。
毛茸茸的外表,时不时哼唧,被唤名字有反应,听到音乐会兴奋扭动,还会回应主人的情绪……很难想象这只是一只电子宠物。靠着这个年货,刘清的女儿在孩子们间大出风头。
这款电子宠物是杭州简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Cupboo咘咘,官方售价1399元,之前一度被卖断货。
近两年,市场上涌现了一批像咘咘这样的AI电子宠物。它们被专门设计用来陪伴和提供情绪价值,萌态可掬的外表下搭载着最新的大模型和具身智能技术。
比起真实宠物,饲养一只电子宠物可免去喂食、洗澡、遛弯等日常照料,又不用面临宠物生老病死等情感创伤。既能体验养宠乐趣、获得情感疗愈,又能通过AI技术定制化一只专属于自己的电子宠物。
春节是电子宠物的消费高峰期,电商平台上相关品类的搜索量骤增。在外部商业力量及内部技术迭代的推动下,电子宠物从早期的“电子鸡”发展为我们如今熟悉的智能机器人形态。虽然在情感表现与智能程度上仍有局限,但它们展现了一种人机交互、科技与情感的新型互动方式,开始走进更多家庭的年货清单。
从“电子鸡”中诞生的电子宠物
电子宠物并不算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万代公司曾推出一款名为“Tamagotchi”的便携式电子宠物机。在日语中,Tamagotchi是鸡蛋和手表的组合词,因此很多国内玩家也将它唤作“蛋表”“电子鸡”,它还有个正版译名是“拓麻歌子”。
初代拓麻歌子只有三个按键和一块小的黑白液晶屏,人们只能与屏幕里的电子宠物做一些简单互动,比如喂食、洗澡、打扫和查看宠物状态等。
2017年,日本万代公司推出拓麻歌子20周年复刻版。(图源:视觉中国)
以现在的眼光看,拓麻歌子的玩法无疑是单调的,电子宠物的反馈也很程式化。但在那个娱乐方式匮乏的年代,拓麻歌子迅速红遍全球,成为青少年的梦中情机。
当时,拓麻歌子的定价约为15至20美元,与芭比娃娃、乐高等主流玩具的定价相当。万代采取了薄利多销的市场策略,通过大规模量产降低硬件成本,截至2024年3月其累计销量超过9400万台。
这些年里,尽管拓麻歌子在电子游戏和其他新玩具的冲击下日渐沉寂,但硬件上已有许多迭代。原本的单色屏升级为彩色屏幕,从非触屏到触控交互,甚至搭载AI语音识别,与手机、智能家居设备联动等。
有趣的是,在近几年复古怀旧浪潮下,拓麻歌子作为一种Y2K(千禧未来风)时代的文化符号,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流行单品和收藏品,初代拓麻歌子未拆封版本甚至拍出万元级高价。
早年间,电子宠物以低价策略占领市场,后来逐渐向大众消费级、高端收藏级两条路线分化。大众款拓麻歌子只需100至300元,但像Gucci联名这类具有奢侈品品牌溢价且限量发售的高端款,其定价会陡升至2000元以上。
原本以儿童为主要客群的传统电子宠物,吸引了大量成人用户。数据显示,日本30-40岁女性购买高端电子宠物占比超60%。这也能看出,以拓麻歌子为代表的传统电子宠物的产品属性正从功能性玩具向情感承载物转变。
万代等生产电子宠物的品牌也放弃了“低价走量”模式,继而转向这个高毛利的小众市场。根据万代历年财报,高端电子宠物的利润率超40%。
机身变得更智能,商业模式更落地
伴随AI技术与硬件设备的发展,电子宠物逐渐从二位虚拟互动走向三维物理交互,开始拥有独立的实体化硬件,变得更加智能、更加强调情绪价值。
这是一段颇为漫长的技术与商业跋涉。
2000年代,有公司开始尝试引入传感器和初级AI技术,将电子宠物实体化。在这一技术探索阶段,出现了搭载摄像头、麦克风、动态平衡系统、语音互动设备等,能通过触觉、声音多模态交互的电子宠物产品。
其中,索尼公司于1999年推出的犬型家用机器人aibo爱宝当属先锋产品。在早期电子宠物以简单屏幕交互为主流的时代,aibo首次将电子宠物的概念扩展到具备实体形态、AI学习和自主行动能力的仿生机器人。
初代aibo搭载了传感器、麦克风、摄像头等硬件,支持语音指令识别、动态平衡、环境感知等能力,不同用户的aibo还能通过机器学习形成独特行为模式。aibo通过模拟生物的行为逻辑(比如说打滚、摇尾巴等)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而非单纯执行指令。这种“非工具化”、强调情感表达和个性化互动的设计理念,远超同期电子宠物产品。
2017年,索尼推出新版aibo机器人。(图源:aibo官网)
在商业方面,aibo的意义在于首次将消费级机器人技术与宠物概念结合,证明了电子宠物高端市场的可能性。初代aibo定价在2500美元左右,后来因成本过高、公司经营状况恶化而停产。2017年索尼“复活”aibo项目,新版aibo进一步引入深度学习、云计算等新AI技术,定价也高达3000美元。
此外,索尼为aibo开发了配套软件,比如训练App、aibo AI Cloud,并开放部分API供开发者扩展功能。索尼不只靠卖电子宠物的硬件赚钱,订阅aibo AI Cloud的年费便高达近3000美元。这种“硬件+服务+社区”的生态链模式也被后续的电子宠物产品广泛借鉴。
同期产品中,更多的是“伪AI”的玩具级平价电子宠物。比如,1998年风靡全球的Furby(菲比精灵),定价约35美元,拥有毛绒玩具的外形,宣称能“学习”语言并与其他菲比交流。但实则缺乏环境感知和自然语音处理能力,其反馈完全依赖预设剧本,仅基于简单的“需求-响应”逻辑,类似于声控洋娃娃。
世嘉与Activision在2011年联合推出的电子宠物狗Wappy Dog也是如此。Wappy Dog售价约为100美元,配备简单的触觉传感器和运动检测器,它的动作依赖预编程马达控制,只能完成摇尾巴、趴下等有限动作,与真实狗狗的差距甚远。这些互动动作还得通过蓝牙连接手机App才能实现,Wappy Dog的硬件本体算力极低,一旦断联或断电,它将退化成普通的发声毛绒玩具。
像Furby、Wappy Dog这类入门级电子宠物,囿于成本,它们的设计更偏重玩具属性,而非陪伴属性。鲜艳外观、简单玩法,脚本化的互动方式,更多是为了吸引低龄的儿童群体。
而在电子宠物的中高端市场,依旧追求情感AI与具身智能的融合,强调深度陪伴的价值。比如日本Groove X公司推出的情感陪伴机器人LOVOT,体温设定在37-39摄氏度,圆滚滚像个小企鹅,能够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声音与主人互动,利用温度模拟、拥抱感应和自适应学习强化用户的“被需要感”。LOVOT的创始公司认为,“它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被爱”。
养一只LOVOT的花费不少。它的单台售价高达3000美元,为了使用部分核心功能,还必须强制绑定LOVOT CARE订阅服务,年费为165美元。另外,LOVOT可更换外衣,单件外衣的价格是20-70美元。
因此,LOVOT的目标用户是高收入人群、老年人和单身人士。虽然高价与高维护成本限制了LOVOT的普及率,但出色的情感陪伴效果还是让它拥有了一批高黏性用户,日本部分养老机构还会补贴采购。截至2022年底,官方披露的累计销量突破1.5万台,以日本本土市场为主,海外渗透率较低。
另一个最近很火的电子宠物是日本卡西欧公司于去年11月重新发售的Moflin,定价500美元。它的外表被黄色或灰色的绒毛覆盖,外形肖似豚鼠和兔子,主要卖点是AI学习生物行为,能像真实生物那样对主人的情绪做出反应。Moflin更为大众化,性价比也更高,但被用户指出互动深度不足,功能简化。
Moflin电子宠物。(图源:卡西欧官网)
电子宠物成为年货必选品还有多远?
纵观电子宠物的发展史,它发育于孤独经济盛行的欧美、日本,社会催生出对虚拟陪伴的需求,用户愿意为了情感体验支付更高费用,电子宠物也承载了陪伴与情绪价值。
年货代表着对团圆的祝福,强调仪式感、情感连接和社交属性。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年货逐渐从必需品向品质品、体验品转变。在人口老龄化与单身人群增多的中国,电子宠物可以满足这些人群对情感陪伴的需求。具备强体验性、科技感和趣味性的电子宠物成为年货的新选择。
数据显示,2023年智能陪伴机器人在年货节中崭露头角,天猫平台上相关品类的搜索量同比增长120%。另外,像LOVOT这种在中国本土化做得不错的品牌,在春节期间推出了应时的节日限定产品,春节期间的销量也有显著增长。
LOVOT蛇年新品。(图源:LOVOT官方微信公众号)
国内电子宠物从业者周文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他们公司生产的电子宠物主打玩具级低端市场,顶配产品不超过千元。春节前是消费高峰期,销量会比平时多约三成。不过据他观察,产品单价越高的电子宠物更依赖长期需求,而非节日驱动。春节期间物流、售后等服务不如平时便利,反而会制约这类高客单价订单的交易。
一位长期关注消费级机器人赛道的投资人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电子宠物的用户需求颇为分散,有为了缓解孤独的,有出于社交需求的,还有跟风收藏的。但现阶段的电子宠物供给市场像个哑铃,低端、高端市场产品供给强劲,中端市场产品则较为空白。也因此,国内市场多是中高收入群体将电子宠物作为年货,大众普及程度仍有限。
上述投资人认为,近两年电子宠物成为年货新选择,开始走进更多家庭,与多种因素的积累有关。除了社会心态与市场需求的培育逐渐成熟,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相关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比如说ChatGPT-4o等大模型使电子宠物具备人格化对话能力,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外溢也会让电子宠物继续优化智能硬件。
现阶段看,电子宠物尚未成为年货的必选品,短期内可能只会在中高收入群体或者养老、亲子、教育等特定需求场景中出现。未来仍需借助技术升级与市场教育,电子宠物才能逐步融入到主流年货文化,真正从小众玩具走向大众消费品。
(本文出现人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