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content/themes/fj/img/banner.png)
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蛇年首个交易周,科技成为资本市场关键词。经过春节长假发酵的DeepSeek-R1(以下简称R1)成为主线,不仅概念股表现强势,科创板、创业板指数也被带动上行,部分机构甚至认为这可能引发中国科技行业的价值重估。热闹的不仅是股市,由于免费、开源、推理能力强大、低成本等特点,春节假期各大云厂商相继宣布上线R1服务后,企业级的应用路径也被打开,从整车厂商到AI医疗应用,从金融机构到零售行业,接入R1已经成为潮流。
作为一项工具,R1对具体行业的影响可能不是颠覆性的,但其提升工作效率、提升用户体验的前景是肉眼可见的。比如对于智能手机行业,由于需要的算力大为减少,那AI大模型就可以部署到手机上,摆脱了大模型过于耗能以至于难以上机的缺点,无论是手机品牌还是芯片厂商,都需要为此作好准备;又比如在汽车智能座舱方面,汽车厂商通过将自研大模型与R1融合,可以提升运行效率和响应速度,使车辆能够主动分析用户需求,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转变;在旅游领域,智能眼镜和R1的结合可以为游客提供便捷的讲解服务,进而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对于AI的发展,业界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隐私、版权、深度造假等安全问题,二是人工智能提升效率后的利益分配公平问题。前者偏向技术和监督管理,后者主要讨论如何减少AI技术对现有就业结构的冲击。当前仍处于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初期,“落在后面”被企业视为最大的风险,对于安全和公平的考量次要得多。和其他任何划时代的技术一样,AI要真正地改变世界,就需要深入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普惠性和可得性应当是AI具备的基本特性。让尽可能多的个人、企业用得上、用得起,让AI能公平地为每个个体赋能,AI对于大量岗位带来的冲击才能得到有效缓冲,这比在AI之外想办法要有效得多。比如,博物馆的讲解员可能被接入了大模型的智能眼镜取代一部分工作,但讲解员也可以利用大模型优化讲解内容,做到更加风趣幽默有个性,消费者仍然是愿意为这样的内容买单的。
让AI的基础功能融入数字基建,应当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这种服务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企业提供;更多的用户、更多的数据反馈,也有助于优化AI产品,拓展AI的使用场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普惠的AI能够实现社会共赢,开放是推动AI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在全球化的今天,开放不仅是推动AI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国际合作与共享的关键因素。少数企业、少数人才能使用的AI,只能将AI的作用限制在个别领域,这是对AI潜力的巨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