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鹏,逆袭
2025年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一出“逆袭剧本”——在业绩黯淡良久后,小鹏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在蛇年开年实现“开门红”。
小鹏汽车以单月交付30350辆的成绩,同比暴增268%,从2024年6月的4545辆到2025年1月的30350辆,实现6倍增长。
成功击败蝉联了24个月的月销冠军理想,时隔30个月重回新势力销量榜首,将理想、蔚来等老对手甩在身后。
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小鹏的历史纪录,更让资本市场为之沸腾:其港股股价单日飙升12.4%,市值突破1248亿港元,反超蔚来直逼理想,堪称2025年开年以来汽车市场最大黑马。
对比之下,友商的们纷纷陷入“滑铁卢”。
理想汽车1月交付量同比下降3.97%,环比腰斩48.85%;
蔚来虽同比增长38%,但环比暴跌55%;
就连比亚迪的高端子品牌腾势、仰望也显疲态,增速不足30%。
要知道,就在半年前小鹏还被说是“掉队”,归为差生那一档。事实也确实如此,过去两年小鹏汽车作为新势力造车的三驾马车之一,销量表现已经不能用一般来形容,是“很差”!
在2022年的时候,小鹏P7月销9183辆,大家以为进入顺周期。然而仅仅半年后,G9发布,因定价、配置设计等失误饱受诟病,早期的技术精英主义引发了定价灾难,随后汽车行业开始打价格战,小鹏销量一路滑坡,跌入谷底。
2023年,其月销量平均徘徊在5000-8000辆左右,到了2024年初,更是一度降至3000辆左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理想汽车凭借着理想ONE和L系列车型,在2024年上半年月均销量轻松突破1.5万辆,蔚来汽车也凭借着ES6、ES8等车型,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月销量稳定在1万辆左右。
小鹏汽车的市场份额被不断挤压,仿佛被两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
所以,小鹏能逆袭,必然进行了一场触及灵魂的改革。
02
何小鹏背后的女人
小鹏的逆袭,仿佛在寒冬中点燃了一把火——但这场胜利绝非偶然,也不是简单的触底反弹,而是体系能力的重构,是一场由战略转型、管理革命与供应链反腐共同驱动的“硬仗”。
何小鹏的事业这两年迎来三次转折点:
第一,王凤英辞职;
第二,遇到王凤英;
第三,让王凤英当高管。
何小鹏作为互联网出身的车企CEO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专注于自动驾驶、车机系统这些显性科技;而忽略钢材、橡胶、线束这些隐性成本。
他过去一直没搞明白一件事,既然选择了造车,你可以用互联网的思维去做,但本质上还是制造业。那么对于制造业来说,供应链的整合、成本的控制,这才是生死线!
他自己的总结是:人长得老实,总是被骗。其实说到底是思维认知的盲区,典型的“技术极客”痴迷自动驾驶,却对成本控制一窍不通。
比如在对比小鹏P7和比亚迪汉的成本时,有部门硬说两者差不多。何小鹏当时也很费解。比亚迪自研刀片电池+垂直整合,成本控制堪比富士康,你一个靠外购电池的新势力,成本能对标?
结果下属搬出“研发费均摊”“模具共享”“物流优化”等术语,愣是把黑的说成灰的。一套套话术和PPT把何小鹏人都砸懵了。
这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是从上到下,团伙作案,一起欺骗他。以至于某些零部件采购价竟比竞品高出50%!
而且后面何小鹏查的时候,各种资料各种账都有。
都这样小鹏还能搞下去,简直是命大。
做老板就不能在核心业务上当甩手掌柜。不然碰上黑心的管理,死都不都知道怎么死的。毕竟从市场赚钱很难,从不懂行的老板手里坑钱很容易!
A厂的货给你换成B厂的,A牌号的给你换成B牌号的,好坏掺杂卖,下公差偷铁,在称重过程中做手脚,卖废钢做手脚等等,质保书全链条造假,真的防不胜防。
就在小鹏汽车一步步走向低谷的时候,何小鹏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王凤英的加入。
王凤英作为长城汽车曾经的二号人物,不用怀疑她在汽车行业的业务水平,只是看她能不能从传统汽车到新势力造车进行转变。
王凤英还没入职,就来了一句:
“你们钢材成本有问题,贵得离谱!”
何小鹏立马就傻了,咱可是直接对接顶级钢厂,质量对标BBA,价格还能有猫腻?
王凤英一语道破天机:直购不等于直管。小鹏的钢材虽然是从宝钢、鞍钢这类大厂直接进货,但价格谈判权压根不在自家采购团队手里,而是被中间商层层转包,甚至出现“同一批钢材倒手三次回娘家”的荒诞操作。
手下人用“俄罗斯套娃”的手法,套了一层层中间商,每多一层就薅一层羊毛,成本怎么能不上去?
于是何小鹏痛定思痛,搞了高管层大换血,12个高管开掉11个,只留下自己。然后将产品规划、产供销平衡等核心权力交给王凤英,自己则专注技术研发。这种“分工明确、互信互补”的模式,成为小鹏汽车改革的第一步。
03
一个全新的小鹏,未来走向何方?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
王凤英入职后,第一刀砍向采购体系,废除“唯大厂论”,引入二线供应商竞争。建立跨部门成本评审会,技术、采购、财务三方对垒。减少钢材品种,标准化采购流程。
例如,在钢材采购上,成功将价格降低到接近市场正常水平,每年为公司节省了数千万元的成本。这就好比给一艘漏水的船堵住了漏洞,让小鹏汽车能够轻装上阵。
效果立竿见影,直接让零部件采购成本下降20%,渠道费用压缩15%,单车成本直降15%。要不怎么说企业最大的成本,是不懂成本的人。
在销售渠道方面,王凤英启动了 “木星计划”,将直营和经销体系进行了有机融合。门店从420家激增至658家,直营店占比压至25%,并导入“产品专家+用户体验官+交付顾问”模式,转化率提升至23%(行业平均15%)。
由此,小鹏汽车优化了渠道结构,加强了对经销商的管理和培训,提高了销售团队的积极性和专业性。
在 2024 年下半年,小鹏汽车的销售效率大幅提升,经销商的库存周转率提高了 30%,新车的市场铺货速度也明显加快。就像为一艘迷失方向的船重新调整了航向。
在产品方面,王凤英本人也完成了从传统车企到造车新势力的角色转变:不是在卖车,是在卖移动的AI终端。
针对小鹏曾因产品线混乱导致的G9“翻车”教训,王凤英力主回归核心,聚焦智能化,拒绝“大而全”。
停掉5个在研项目,集中资源打造MONA和P7+两大爆款;MONA M03以11.98万切入下沉市场,P7+卡位18.68万直面Model 3;将XNGP智驾渗透率做到87%。
一通操作下,“智能=小鹏”的认知深入人心。
不过最根本的是王凤英的强执行力彻底改变小鹏的“温吞”文化。她重划战区,甚至亲自蹲点生产线,确保M03产能爬坡零失误。
“以前开会讨论三天,现在王总当场拍板。”一位内部员工感慨。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鹏这半年的转变堪比小米2017年的大逆袭了。
何小鹏真的得给王凤英磕一个。
然而,逆袭不是终点,是更激烈竞争的起点——
即便小鹏完成如此艰难的转身,前方也不是一片坦途,小鹏的改革策略也为未来埋下隐患。
首先是极有可能患上“低价车型依赖症”。小鹏的逆袭,离不开MONA M03这款“销量救星”。数据显示,MONA M03自2024年9月上市后,仅5个月累计交付超5万辆,与小鹏P7+共同贡献了68%的销量。
这是一场豪赌!低价车型(MONA M03起售价约15万元)虽能快速冲量,却蚕食了品牌的中高端形象。
2024年第三季度,小鹏总营收101亿元,同比增长18.4%,但单车均价却因低价车型占比攀升而承压。反观理想汽车,凭借均价超30万元的L系列稳居利润高地,蔚来则通过换电生态构建高端护城河。
以价换量策略,如同在薄冰上起舞,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增量不增利”的泥潭。
同时,这个来之不易的销冠之位并不稳固。2025年第2周,理想汽车以0.76万辆的周销量反超小鹏,终结其短暂登顶。这暴露出新势力竞争的残酷本质:没有永恒的王者,只有暂时的领先。
蔚来加速下沉渠道,极氪借吉利体系输血,问界依托华为生态崛起,小米汽车以生态链优势虎视眈眈。更不必说特斯拉Model 3的持续降价,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刺破小鹏的销量泡沫。
海外市场方面,比亚迪、上汽等传统巨头已抢先布局欧洲,蔚来在挪威建立换电站网络,而小鹏的国际化步伐仍显迟缓。
所以,小鹏面对的是一个更加不确定的未来。
而2025年,成为了车企的关键之年——要么生,要么死。
真刀真枪的市场江湖,既分高下、也决生死,从不相信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