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每日财报 丁萌
在车企们忙着开启新一轮“价格战”时,关于两大汽车央企筹划重组的消息引发了行业关注。
2025年2月9日,东风股份和长安汽车两大汽车央企同日发布公告,均提及控股股东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
具体看来,长安汽车发布公告,间接控股股东兵器装备集团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发生变更,但实际控制人不变。该事项尚需履行程序并获得相关部门批准,预计不会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构成重大影响。
东风公司旗下东风股份、东风科技两股也披露公告称,公司接到间接控股股东东风公司通知,东风公司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两家公司均表示,本次重组可能导致公司间接控股股东发生变更,但不会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事件一出立刻引起行业关注,资本市场首先做出了反应。2月10日,A股市场的汽车板块股价大涨,尤其是东风系与兵装系,多家上市公司股价大涨。其中,东风科技、东风股份、东安动力、长城军工都迎来了涨停。
尽管利好,但这一事件还有很多悬念未解:为什么两大央企会重组?又为什么此次重组没有涉及一汽集团?此次长安东风重组将产生什么影响?整合后新公司该如何发展?
业绩不达标
为什么偏偏是长安和东风呢?
从宏观来看,央国企的并购重组已经大势不可逆。在汽车行业之外,已经有很多央国企迈出了第一步。
“未来3-5年将有80%中国燃油车品牌‘关停并转’。未来,兼并重组、关停并转将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常态。”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曾表示。
今年1月17日,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林庆苗称,将重点从继续开展新公司组建、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纵深推进专业化整合;进一步强化整合融合三方面发力。
从企业来看,作为国资委最看重的汽车企业之二,东风和长安承载着他们厚望,但近年来,在全球汽车市场激烈竞争下,新能源转型缓慢的它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不如特斯拉,不如比亚迪。”在2024年3月5日的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曾公开表示,就新能源汽车领域,国有汽车企业在这方面发展还不够快。
张玉卓认为,国资委将调整政策,对三家中央汽车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考核项目包括技术、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
三家中央企业是谁?除了上述提到了长安、东风还有一汽集团。而近几年,这三家“领头羊”却慢慢暗淡,被特斯拉、比亚迪超过一截。
长安算是三者之中销量唯一增长的。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长安汽车全年销量突破268万辆,同比增长5.1%,实现连续五年同比正增长,创下近七年来的新高;在新能源领域全年销售73.4万辆,同比增长52.8%。
但尽管是这样,其距离比亚迪还有很大的距离。
数据显示,2024年,比亚迪全年销量共计427.21万辆,同比增长41.26%,是长安总体销量的近2倍。并且成为了中国汽车市场车企销量冠军、中国汽车市场品牌销量冠军、全球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冠军,成为当之无愧的“三冠王”。
与长安相比,东风和一汽受合资品牌困境原因销量和业绩双双受挫。数据显示,东风集团2024年全年累计销量为248万辆,虽同比微增,但合资品牌面临挑战,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神龙汽车全年销量均同比下滑。
聚焦到整个合资品牌市场上,其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超过60%降至2024年的40.3%。不管是东风本田还是东风日产,抑或是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等都受到影响。
业绩上,东风集团和一汽集团均处于下滑趋势。2024年上半年,东风集团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84亿元,同比下降47.95%;一汽集团全年营收下滑750亿元左右。
这样的境况下,筹划重组成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没有一汽
三家中央企业为什么独独少了一汽集团?要知道前几年,国资委有意整合三家央企。
2017年,东风汽车集团、长安汽车与一汽集团便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于次年合资组建T3出行服务公司。
3家主机厂的资本构成让T3出行被业内冠上“国家队”的称号,这不仅是三大汽车央企在出行市场的尝试,更是一场国资体系深度融合发展的试探。
2019年,东风公司、兵器装备集团又与一汽集团等成立了中汽创智,在智能化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但是关于三大汽车央企重组整合的事件迟迟没有落成,从背后看,重组不是简单的“1+1+1>3”,而是关乎组织架构、业务调整、资产重组等,背后错综复杂,稍有不慎便会反噬。
那为什么此次公告上没有看到一汽集团的影子?业内分析师持有不同看法。
一是,作为“共和国长子”,一汽的责任和任务重大,一汽-大众仍是合资板块的“老大哥”,且新的一年,一汽改革的脚步正在加速,不管是人事调动还是在产品、营销上都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它需要保持发展的独特性。
二是背后架构错综复杂。光东风和长安两家来说,在15万-30万元价格带存在产品重合,虽然业务发展脚步不一,但协同难度并不高。若一汽加入,三家在管理架构、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更大,整合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可能更多,会严重影响重组后的运营效率和协同效果,并且容易引发渠道冲突、用户认知混乱等问题。
三是虽然东风和长安、一汽已形成各自庞大的产业链集群,但一汽远在长春,不如东风和长安距离近,二者重组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挥集群优势,若一汽加入可能会对现有产业布局造成较大冲击,不利于产业的稳定和协同发展。
不过有业内分析师认为“一汽集团加入重组是迟早的事,背后的关系错综复杂,长安和东风很有可能是在试水。”
比亚迪冠军之位不稳
若两大汽车央企重组顺利完成,谁将率先受到冲击?
无论在中国汽车市场上,还是在全球汽车市场上,两大汽车央企重组后销量和地位将会让诸多车企巨头虎躯一震。
2024年,东风公司为248万辆,长安汽车为268.3万辆。若按照2024年的数据,在国内市场上,东风和长安合并后的新主体,销量将超过比亚迪成为“新霸主”;在国际市场上,其将取代比亚迪成为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位于日本丰田、德国大众、韩国现代和Stellantis之后。
但是从广义来看,两大汽车央企重组后不只是在销量规模上的扩大,而是对于整个国有车企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首先,双方重组可实现研发资源整合、技术优势互补,携手攻坚固态电池、智能驾驶等“卡脖子”技术。例如,东风在固态电池研发方面有一定成果,可弥补长安此前的电池技术短板;长安基于华为ADS的高阶智驾系统若向东风开放,能加速东风的智能化转型。
其次,增强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话语权。例如,东风通过与Stellantis的合作在欧洲已有根基,长安则主攻东南亚市场,双方合并后可形成“高端市场+新兴市场”的双线出海策略,分散地缘风险。
最后,增加供应链话语权,从而使得零部件采购成本降低,提升整体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例如,二者在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采购上均与宁德时代合作,合并后规模化议价能力提升,或改变供应链话语权。
机遇的背后往往是挑战,即使两大汽车央企成功重组,但背后的挑战也让人头疼。
最大的挑战便是产品的重叠内耗。例如,东风具有东风、岚图、猛士三个乘用车品牌,而长安拥有长安、深蓝、阿维塔三个乘用车品牌,双方都聚焦15万-30万元价格带,很有可能产生直接竞争。
除了产品之外,组织架构的关系也错综复杂,谁来“掌舵”这个新主体?谁又有能力来“掌舵”,这仍是个问题。
不过在进一步消息露出之前,这些都是后话了。目前,关于双方以什么样的方式重组?是否还有其他央企加入?这些都未可知。
每财网声明: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表达的信息或者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内容投稿:meiricaibao@163.com
联系电话:010-64607577 / 15650787695
投资者交流群:公号内留言微信号,由群主添加入群
微信:meiricaibao
微博:@每日财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