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资本市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持续火热,以长盛轴承为代表的概念股股价连创新高。不过,火热之下也有隐忧,即人形机器人的续航问题

2月20日,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目前大部分厂商的续航都是2小时以内,应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乔安然也表示:“当下人形机器人续航时间在2到6个小时之间,需要至少1小时的充电时间。”

不过,卢瀚宸也强调:“当前电池续航问题还未成为人形机器人厂商优先关注的问题,预计未来会逐渐被更多关注。”

人形机器人续航问题何解?

近期,宇树科技在京东官方旗舰店开售Unitree H1和G1人形机器人,不过上线后不久就显示无货。

据了解,G1人形机器人身高约130cm,体重约35kg,配备3D激光雷达和深度摄像头,电池续航约为2小时,移动速度约为2米/秒,价格为1.6万美元。

而登上2025年央视春晚的H1人形机器人,高约180cm,体重约47kg,移动速度达3.3m/s,潜在运动性能5m/s,其配备15Ah(0.864KWh)电池,最大电压67.2V(伏)。

“充电一小时,工作两小时” 人形机器人续航问题何解?高性能电池正在开发-编程日记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相比之下,特斯拉Optimus Gen-2高1.72米,重57kg,负载20kg(手臂附加5kg),行动速度最高可达8公里/小时(2.22米/秒),其配备2.3千瓦时/52伏电池包

可以看出,H1人形机器人比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更轻、更快,但电池包相对小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款都属于两足人形机器人。此前,一位人形机器人行业专家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池是个短板,现在市面上很多人形机器人不到半小时就没电了。传统两足人形机器人一方面移动很慢,另一方面也很耗能。”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人形机器人需要高性能的电源来提供持久的动力。Figure AI公司发布的Figure 02人形机器人搭载2.25 KWh(千瓦时)的电池组,一次充电可以运行5小时。我国目前大部分人形机器人的运行时间通常为2至4小时。

中国信通院认为,电池方面,目前锂离子电池是主流,但其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方面仍无法满足未来人形机器人长时间、高负荷工作的要求。国内企业如宁德时代等正在研发更高性能的电池技术。

需要注意的是,若人形机器人接入DeepSeek等大模型,或将增加GPU芯片配置,而GPU芯片同样是“耗电大户”。

为了解决能耗等问题,就有人形机器人厂家改“两足”为“轮式”。据广汽研究院介绍,广汽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采用可变轮足移动结构的独特构型设计,不仅提高了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而且大幅降低了能耗,相比同类产品节能达80%以上。得益于广汽集团全固态电池的支持,GoMate的续航能力达到6小时。

固态电池是未来增加续航的方式之一

可以看出,广汽GoMate之所以能取得6小时的续航,一方面得益于轮足设计,另一方面便是因为采用了全固态电池。

目前,人形机器人仍然主要使用高镍三元、磷酸铁锂电池作为动力源。乔安然表示:“高镍和铁锂均有采用,形状上面,目前行业内人形机器人大多数使用圆柱电池,如特斯拉Optimus的电池系统是由2个磷酸铁锂圆柱电芯组成。”

与高镍相比,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小得多。

乔安然认为:“固态电池是人形机器人未来增加续航的方式之一,除电池技术更新外,还可以通过快充技术革新以及结构件轻量化等方式来增加人形机器人续航时间。”

对于是否需要固态电池来提升人形机器人续航,真锂研究院创始人墨柯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应该是需要的,磷酸铁锂不合适。”

据了解,特斯拉近期更新人形机器人量产指引,2025年目标生产1万台机器人,产能扩至1000台/月,到2026年达到1万台/月,2027年达到10万台/月,同时二代Optimus将于2025年进行小批量生产,在2026年进行大批量生产并交付给特斯拉以外的客户。

那么,在固态电池没有大规模量产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是否面临续航不足的困扰?对此,墨柯认为:“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发展也是逐步的,一开始也就是一些耗能不高的简单动作。”

乔安然则表示:“在人形机器人方面,当下已有不少电池公司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蔚蓝锂芯等表示会研发更适合人形机器人使用的锂电池,预计2026年至2027年固态电池将有一些技术试点或者小范围应用,但在技术成熟度上仍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