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杨舒宇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李好】日产与本田终止合并的消息刚刚传出,电子制造业巨头鸿海随即向本田抛出合作橄榄枝。这一举动不仅引发业界关注,也引发外界对本田未来发展前景的诸多猜测,同时令市场更加关注鸿海在电动汽车产业的布局动向。
鸿海将电动汽车视为下一个增长动力
据《日本经济新闻》22日报道,鸿海集团相关人士透露,鸿海集团已向本田公司提出合作的方案。为强化电动汽车(EV)业务,鸿海正在寻求与日产汽车合作,并且正在考虑组建鸿海、本田、日产汽车与三菱汽车4家企业的合作联盟。将首先以电动汽车为中心寻求业务方面的合作,如果四家公司合作实现,未来有可能发展为资本合作。
不过在接受日本《自动车新闻日刊》的采访时,本田公司的一名高管对此回应称,本田与鸿海合作所能带来的效益将极为有限,并称“(鸿海集团)不是我们考虑的合作伙伴”。
据《日本经济新闻》披露,早在本田公司与日产汽车开始业务合并谈判之前,鸿海集团就已在水面下策划介入日产汽车的经营管理了,希望与日产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合作开发电动汽车。
据报道,鸿海已与日产汽车的最大股东雷诺就收购日产汽车36%股份一事进行了磋商。鸿海董事长刘扬伟表示,鸿海的目标“不是收购,而是合作”。他希望通过合作方式与日产等日本汽车制造商进行电动汽车的设计和生产合作,并没有推出自己汽车品牌的计划。
2月13日,日本横滨,日产汽车总部展示的车辆。(视觉中国)
报道称,这家位于台湾的电子制造企业龙头,凭借为苹果、索尼等品牌代工生产而知名,并于2019年进入电动汽车领域,将该领域作为承包智能手机生产之后的第二大增长支柱。鸿海集团以承包电动汽车的设计与制造的商业模式,在台湾市场推出了巴士和乘用车,但在全球扩张方面却举步维艰。由于一系列误判,包括一些有望成为客户的美国新兴电动车企的破产,导致鸿海集团最初提出的在2025年保持5%的电动汽车生产份额的目标现在已岌岌可危。
日产的紧迫性
而日产方面,正面临严峻的财务挑战。早在去年11月,接近日产的一位高级官员曾向英国《金融时报》透露,公司仅剩12至14个月的生存期。该汽车制造商预计,截至今年3月的财年将出现800亿日元(100日元约合4.86元人民币)的净亏损。过去三个季度中,其汽车业务的自由现金流为负5067亿日元。
此外,日产即将到期的债务压力也在加剧,2025年,日产到期的债务约为16亿美元。到 2026年,这一数字将跃升至约56亿美元。面对财务压力,日产汽车已宣布将全球裁员9000人,并削减20%的产能。
除内部财务压力,日产还面临更广泛的行业挑战。作为电动汽车领域的早期领导者,日产于2010年推出Leaf,但未能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电动汽车市场,一直落后于中国和美国汽车制造商。据彭博社报道,日产在美国和中国等关键市场因产品线老化而失去竞争力,经销商不得不降价清理库存,导致利润率进一步下滑。
在宣布与本田的合并谈判破裂后,日产股价应声下跌6.3%,目前市值仅103.4亿美元,约为本田的1/4,并较一年前缩水34%。面对困境,日产汽车社长内田诚表示,公司将“积极寻找新的合作机会”,以寻求突破口。
谈判破裂,合作仍将继续
报道分析称,日产汽车的战略是优先在美国推出电动汽车,本田公司将在美国推出混合动力汽车(HV),而三菱汽车拥有自己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技术。因此,鸿海集团希望通过组建4家企业的合作框架,再次加快其全球扩张步伐。虽然本田公司与日产汽车的经营合并计划取消了,但在电动汽车开发等方面,本田公司、日产汽车和三菱汽车的合作仍将继续。
日媒分析认为,对这三家企业来说,鸿海集团的加入也是有益处的。本田公司与日产汽车的主要市场有重叠,且主力车型相似,因此被认为难以通过相互补充来提高协同效应。而鸿海集团的优势在于尖端技术,例如电动汽车平台和软件,通过鸿海集团的参与,将更容易引进包括汽车数字化等在内的最新技术。此外,鸿海集团拥有雄厚的财力,它目前的市值是日产的10倍多,可以帮助日产度过现在的困境。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23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作为电子制造业巨头,鸿海的加入将为汽车联盟注入资本,同时,将为日本传统车企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制造理念,有助于将其移植到新产品中,从而提升日企的整体竞争力。
比亚迪、特斯拉等新公司的崛起使得老牌汽车制造商难以独自生存。行业媒体《汽车金融网》近日评论称,当前日本车企之间的统合谈判反映出传统汽车制造商在适应新能源时代和整合产业资源方面所面临的日益加剧的压力。尽管日产与本田最终选择分道扬镳,但长远来看,随着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加速发展,市场环境或将在未来几年推动它们重新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促成新的行业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