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
今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和“保障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在我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民法典是民族精神的立法表达
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必然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彰显着这个民族的鲜明的精神特质。翻看民法典,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了立法当中。从抽象地规定公序良俗,到具体地要求赡养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民法典用一个个滚烫的法条映照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民法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最大公约数”为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契合了全体人民的道德意愿、符合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真正为人们所信仰、所遵守。这样的民法典,具有时代特色,彰显中国气派,为世界民法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民法典是民生至上的集中体现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民法典处处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思想。从编纂过程看,民法典充分听取民意,先后10次通过网上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从内容上看,民法典共1260个条文、10万余字,覆盖了一个公民从生到死的全部生活,既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更为维护人民权益织密了防护网。民法典践行了党的根本宗旨,反应了人民的愿望,回应了人民的关切,饱含深厚的民生情怀。特别是对民事权利保护的高度、深度与广度都进入到了一个新境界,从而使法律能够更好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